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克拉克瓷:“海丝”特供品

2011-07-28 02:57 来源: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0

上世纪90年代,平和田坑窑发掘现场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明清时期,漳州海外贸易中,陶瓷品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漳州出口的瓷器是否主要产自漳州,很长时间都没有定论;而在欧洲,一种被命名为“克拉克瓷”的瓷器,数百年来人们一直找不着它的产地;在日本,一种被命名为“交趾瓷”或“交趾香盒”的瓷器,人们也一直找不到它的产地。

  这三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漳州窑的发掘而联系在了一起:无论是“克拉克瓷”还是“交趾瓷”,其实都产自漳州平和的山区。

  原来,在明中后期,因外贸瓷器畅销,平和山花溪沿岸窑系陶瓷业迅速崛起,所产瓷器主要销往海外。100多年后,随着月港的没落,平和陶瓷业也迅速悄然无声。

史料记载

欧洲发现产地不明的瓷器

克拉克瓷青花盘

  关于“克拉克瓷”的名字来源,漳州市委党校教授卢国能在《漳州古瓷器“克拉克瓷”与对台贸易》中提到,1603年(万历三十一年),荷兰武装船队在马六甲海峡截获了一艘葡萄牙大帆船,该船装载中国瓷器将近60吨,约10万件。次年,这批瓷器被运往阿姆斯特丹拍卖,此事轰动了整个欧洲。当时,荷兰人将葡萄牙远航东方的大帆船称作“克拉克”,由于产地不明,这批中国瓷器就被命名为“克拉克瓷”。

  1600年在菲律宾海域沉没的圣迭戈号战舰、1613年葬身于非洲西部圣赫勒拿岛海域的“白狮号”等均相继发现大量的“克拉克瓷”。上世纪80年代中期,阿姆斯特丹举行了“晚到了400年的中国瓷器来了”的大型拍卖会,拍卖品均是从16世纪至17世纪沉船中打捞出来的中国瓷器,其中不乏被称为“克拉克瓷”的青花瓷器。

  在日本,素三彩盒被许多博物馆、美术馆以及私人收藏。《漳州窑素三彩瓷》一书中说,长期以来,因不明这类素三彩器的烧造窑口,认为是交趾(今越南)一带烧造或者来自交趾,故称之为“交趾瓷”或者“交趾香盒”,但是在越南,却一直没有发现烧造此类瓷器的窑址。

  这些特殊的瓷器产自何地?数百年来,关于“克拉克瓷”、“交趾瓷”的产地争论始终困扰着世界学术界。

平和古窑的发掘 证明它们的出处

在平和花仔楼窑址,随处可见克拉克瓷碎片

  曾任平和窑发掘小组领队的栗建安在《漳州窑——漳州地区明清窑址调查发掘报告之一》的序言中说道,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为寻找名为“漳州器”的米黄色釉瓷器及其窑址,故宫博物院曾派出一个考察小组到漳州调查,却阴差阳错地发现平和山区有生产青花瓷的古窑址。之后,当地文管部门开始调查,采集大量瓷器标本与国外的瓷器进行对比研究,并初步得出“克拉克瓷”原产地在漳州的结论。

  1994年11月下旬至1995年1月上旬,福建省博物馆对平和县三个地点的古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一个令国内外陶瓷界欣喜万分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对福建平和南胜、五寨明清古窑址的调查与发掘过程中,找到了烧造国外所谓“克拉克瓷”和销往日本等国的“交趾香盒”实物标本。顿时,众多的目光投向平和这个平素不为人所知的闽南山区县。

  据《平和县志》刊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书中描述平和产瓷器,“精者出南胜、官寮、粗者出赤草埔山隔”。据《漳州府志》最早刊本刊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此后明崇祯和清康熙、光绪均有修订本,都有关于“瓷器出南胜者,殊胜它邑,不胜工巧,然犹可玩”等记载。上述文献表明,平和南胜一带最迟在明代中期就已开始烧造瓷器。

  但是同样令人疑惑的问题又产生了,为何大批量生产的平和窑瓷器,在国内的遗址和墓葬中却很少发现?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漳州出台新规 行政诉讼案败诉或追究领导责任
下一条:小孩医院划伤谁该负责?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