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克拉克瓷:“海丝”特供品

2011-07-28 02:57 来源: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0

因外贸繁荣而崛起
主销海外国内少见

素三彩贴花五耳壶

  2003年,厦门大学研究生张磊曾写过一篇《明末清初福建与日本的陶瓷贸易》的文章,文中分析,万历十一年至三十年(1583~1602年)年间,景德镇民窑面临原料危机,不能提供大量的优质瓷器以满足国外需求。1602年,窑工反对陶监的斗争发展到火烧御窑厂的暴力斗争,加上明末清初朝代更替中出现的政治动乱,使得景德镇窑业出现了约80余年的不安定,这一系列问题造成了景德镇减产甚至停歇。

  然而此时,诸东印度公司在东方开业不久,事业处于上升时期。经营者们一方面寄希望于具有一定实力的地方民窑,当然更希望在口岸附近开辟窑场就地生产,以减少运输之苦和搬运过程中的大量损坏。

  此时日本由室町幕府更替为德川幕府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中日两国政局动荡,海禁松弛,私人海外贸易繁荣。

  在这种形势下,平和窑创烧伊始,便十分明确自己的生产目的——以生产外销瓷为主。其产品胎釉较粗,工艺简练朴实,关键是其产量能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因而平和窑系陶瓷业迅速崛起。

  同时当地政府官员的支持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据《平和县志》记载,明正德间(1506~1520年),詹师富、温火烧等在平和聚众反明,朝廷派王阳明(王守仁)发两省兵众前往镇压。为安定地方,永息寇患,王阳明一方面上疏明廷奏请设立县治,一方面又选留随军兵众,加强地方建设,于是很多江西籍的士兵定居平和,其中不乏精于陶艺之人。又据《平和文史资料第一辑》记载,平和县自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罗干(江西永丰人)为第一任知县,至崇祯二年(1629年)王立准,就有十三位江西籍平和知县,其中任期达5年以上的连任知县占40%。历任江西籍的父母官,为造福桑梓,组织烧制陶瓷,以获取厚利。

  然而随着时局的发展,港口的变迁,贸易政策的改变,漳州窑系陶瓷的生产又很快地衰落。

  正如张磊在文中所说,“月港的兴衰对漳州窑业的影响十分显著,从某种意义上去说,漳州窑业因月港之盛而兴,因月港之衰而败”。

记者探寻

回埋的窑址
随处是陶瓷碎片

  平和县在漳州地区西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历次文物普查,发现了多处古窑址,大多集中在县东南部的南胜、五寨境内。主要有南胜的花仔楼、田坑、五寨的碗窑山、垅仔山、大垅、二垅、通坑、洞口、巷口、田中央以及九峰赤草埔等。

  南胜花仔楼窑址位于花仔楼村东北约1.5公里的窑仔山上。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沿着村民修建的土路行走,在山腰一片蜜柚林里找到花仔楼窑址。
平和博物馆杨馆长介绍,上世纪90年代文物专家挖掘后,进行回埋。记者看到,填满后的遗址上,被当地村民种上了蜜柚树。尽管经过回埋,但是在窑址土面上还是有很多瓷器碎片,这些碎片上还带有“克拉克瓷”独特的青花纹,这些花纹较为写意、粗犷,胎色主要呈灰白色。

  在漳州窑百余处明末清初窑址中,田坑窑是属于专门烧造精致的素三彩瓷器的窑址。从上世纪90年代发掘过程中出土的瓷器看,作为素三彩半成品的素烧瓷占整个出土瓷器的85%以上。记者到达南胜镇法华村东古洋自然村,一位村民说,田坑窑遗址已被洪水冲毁了一部分,估计较难找到。记者从平和县博物馆杨馆长处得到确认,该窑口被洪水冲毁了一些,没有专门的人带路很难找到。(本网记者 苏禹成 杨清竹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漳州出台新规 行政诉讼案败诉或追究领导责任
下一条:小孩医院划伤谁该负责?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