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两会”关注九十九湾建设 提议再现闽南水乡风情
市政协委员陆銮眉: 打造闽南水乡 河道整治先行

充满浓郁乡愁的九十九湾 本报记者 游斐渊 摄
河流是城市的血脉,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现有河道梳理整治,河道污泥既要及时清除,水质又要达到环保要求,更要长远考虑统一规划,将现有河道打通形成网格状,既可防洪排涝,还能吸收降低城市热量,有利调节气候,将会对交通、生产、生态环境做出贡献,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使人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协调与持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系统。
因此建议:
一、闽南水乡规划先行,按生态河道的理念规划好城市河道分布,杜绝侵占河道用地,避免河道沿河两岸建经济开发区、新型商业区、生活区没有留足沿岸绿化地的空间,造成河道整治时的被动与困难。人工河流的规划应与自然河流、城市天然降水的排放统筹考虑,连接成网,发挥河道排涝、河水更新和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使其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二、闽南水乡的建设既然是公益工程、民心工程,从规划、设计、施工到管理、运作,都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保证河流建设的生态收益达到最优化。
三、采用开放型河道设计,应尽量使用生态材料。建立河流中水体与土壤间的物质与营养联系,培育复合水体生态系统,充分利用水体的自净化、自调节功能,发挥水体的综合生态效益。
四、河道生态系统修复不能只集中于河道形态的修复,应结合漳州特点,同时修复丧失的河岸植被和湿地群落。可结合九十九湾近期建设,选择龙文迎宾路响水桥至江滨路湘桥村区段开展示范段启动区,同时考虑河岸植被和湿地群落的生态系统修复,采用适生树种,建设具有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河流天然植被绿化带,发挥河流(包括水体和绿化带)的综合生态效益,形成示范案例后在全市重点河段展开。 (记者 邹挺毅 整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