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芗城天宝谢溪头一处古墓碑记载明朝清官谢彬的故事

2015-12-08 11:51 来源:闽南网 0

  最近,漳州市芗城区纪委开启了一场寻找廉政文化名人之旅。在天宝镇谢溪头村村部,他们发现了一座久经风霜的古墓碑。经历百年风吹日晒,墓碑早已残损不堪,但碑上镌刻的墓志铭仍依稀可辨。志文题为“明故山东按察司副使吾溪谢公墓志铭”,记载的是明朝清官谢彬。

  谢彬,字文华,嘉靖年间考上进士,官至山东按察司副使,世居漳州月港。在史料记载中,他是个海瑞式的人物,人比王僧孺。

  将谢彬与海瑞相提并论,不仅因为二人同年出生,同年去世,更源自他们同样刚正不阿,廉白守正。谢海二人曾先后任云南清吏司主事,并都在此职位上干过两件“大事”:骂皇帝,“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与当朝权相严嵩及其党羽“对着干”。

  谢彬任山东按察司副使时,当地豪门大户王景阳作奸犯科,为此谢彬秉公执法,下了逮捕令。于是,王景阳持重金求助梁绍儒。梁绍儒与当朝权相严嵩私交甚笃,一度仗势欺人,为患一方。梁绍儒受托前来游说求情。对于谢彬而言,这本是一次难得的高攀机会,但他不为所动,依然秉公执法,最终让王景阳身陷囹圄。

  得罪了当朝炙手可热的权相,谢彬“摊上大事”了。一时间,谗言四起,趁机构陷者大有人在。谢彬的大好官途就此到了头。同朝为官的刑部左侍郎王宗沐曾撰文,为谢彬下了甚为中肯的注脚:“公以正禔身,以法佐人。”

  《广州府志》则将谢彬比作南梁文学家王僧孺。王僧孺一生为官清正,任南海太守时,对舶物一无所取,干事付出不计赏酬,耻于雁过拔毛。《梁书》记载称,当时吏治腐败,罕有廉白者。而王僧孺者可谓凤毛麟角。

  谢彬正是少数派中的一个。隆庆年间,倭寇为害沿海地区,两广叛乱再次开演。当时的首辅高拱派出殷正茂平叛获得凯旋。论功行赏时,殷正茂与一众文武官员均加官晋爵,风光无限,却唯独没有谢彬的份。当时,谢彬就在广州知府任上,并一手操办粮草。这本是颇有油水的差事,但谢彬一无所取,是平叛过程中的大功臣。

  按理说,这么有才干的人理应提拔,可事实并非如此。究其根源,或许可从《明史》中的记载窥见一斑。高拱推荐殷正茂率军平乱时,曾有大臣反对,称其贪腐无度。为此,高拱表示:“万金予正茂,纵干没者半,然事可立办。”言下之意,只要事情能办成,纵使贪污一般军费,也在所不惜。

  官场失意,但谢彬为任一方,依然勤勉莅事,官绩有目共睹。由于工作表现突出,不少平步青云的大好机会纷至沓来。连当时负责制造“官帽子”的吏部尚书万镗都看上谢彬了,想将其招至麾下。

  不过,谢彬深知万镗是个擅长贪污贿赂之人,对其不屑一顾。因此,他在万镗欲招致时,不跑不送,不为所动,推辞再三。结果不言而喻,谢彬再次与高官厚禄失之交臂。对于万镗之流,谢彬舍不得花钱。但对于家人朋友,他却是出了名的慷慨大方。史料称:“日用居室之资,必以与诸弟共,已无私焉。”(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陈艺泉 杨怡静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冬日里围一炉麻辣鲜香暖暖的 开启舌尖漳州之旅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