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台投区天一信局地址 建筑中西合璧气势恢宏
“天一信局”标志(记者 黄燕 摄)
“‘天一’二字,并非天下第一的意思,而是‘天人之际,合而为一’。”郭伯龄说。郭伯龄是郭有品的第五代嫡孙,目前是漳州市政协常委、民进漳州市委专职副主委。1998年,郭伯龄受邀参与编撰《漳州志》,借机开始收集“天一信局”的历史资料。他说,当年先祖郭有品以“天一”二字作为信局的徽志,寓意“天下一家”,表达其创办侨批局的仁爱之心。
1896年,清朝邮政局正式对外营业,“天一批郊”经过申请核准,登记注册为“郭有品天一信局”,总局设在龙海流传村,外设厦门、安海、马尼拉、宿务、怡朗、三宝彦等分局,后又增设香港、安南(今越南)分局。几年间,“天一”分局就多达32家。天一邮网以闽南为据点,形成了一个条理清晰的巨大辐射圈,基本上涵盖了我国东南沿海和整个东南亚国家。
信誉为首 便民为上
“天一批郊”开办后,每批银信均由郭有品本人亲自押运。在一次押运侨汇途中,船遇台风突袭沉没大海,全部银信付之东流,所幸郭有品获救。返乡后,他便变卖田亩家产兑成大银,凭衣袋中仅存的收汇名单款项一一赔付,此事在南洋华侨中传为佳话。从此,郭有品的名望誉满南洋,华侨深为信任,都乐于通过“天一批郊”汇寄。
精美的门拱 记者 郑长辉 摄
而造就“天一信局”辉煌的,除了信誉,还有十分周到的便民服务。
现在,人们通常从资料图片上所看到的“天一信局”,实际上只是当年经营业务的北楼。整个“天一信局”建筑群,还应包括苑南楼和陶园。苑南楼是后勤和住宿的地方,至今仍居住在七八户郭家的后代,陶园则是南面临近九龙江的一个花园楼群。
“北楼是当年经营业务的主厅,但乡民们领取银信,一般是从陶园的南门近来。”郭佳鹏也是郭有品的第五代嫡孙,至今仍居住在苑南楼内。
跟随着郭佳鹏,从苑南楼出来,穿过几个弯弯曲曲的走廊,朝南面行走一段,便来到陶园。“古时的陶园有3000多平方米,建有六角亭、假山、百果园等。”郭佳鹏介绍。很可惜,年代久远,眼前陶园里的六角亭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假山和小花园也不见踪影,让人只能从眼前所剩无几的建筑中依稀回想当年园子的美丽。
“‘天一信局’有自己的旗帜,当年,每次侨批到达后,信局便在楼前升天一旗,附近几个村庄远远便能望见……”郭佳鹏说,因为当年多行水路,因此,为了方便乡邻,“天一信局”的业务接待就开设在靠近九龙江的陶园进门处。现在,陶园主楼一楼大门入口处宽宽的业务柜台仍保存完好。
信件在陶园的业务柜台领取,取信的人,直接在陶园的石凳里就坐,拆信阅读。银票则需先在陶园办理处登记,再绕到后面的北楼营业处兑现。北楼与陶园相隔有近十分钟的路程,而北楼的西北侧还有一个广场,广场北面开设有另外一个大门。兑现银汇的乡邻,在北楼办完业务就直接从这个大门离开,也是为安全考虑。对于远途来的人,“天一信局”还招待食宿。汇款时如款项一时不便,而信用可靠者先由信局垫上。一切考虑都十分细致周详。
“天一信局”所坚守的“信誉为首,便民为上”经营之道,让其发展日渐鼎盛。据《厦门海关十年(1892—1901)报告》记载,1889年至1901年,厦门海关共收邮件108570件,汇票93442美元,近一半的邮件是寄往“天一信局”投递的。鼎盛时,“天一信局”的年侨汇额达千万元大银,将近闽南地区侨汇的三分之二。“天一信局”一度成为民间侨批银信的一杆旗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