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老兵吕合讲述抗战故事 曾亲历生死随团远征缅甸
随团远征缅甸
1941年12月23日,民国政府与英国方面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形成中英军事同盟。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华民国远征军。
吕合所在的团也在远征军之列。据吕合介绍,团内组建了侦察队,他是其中的通讯员。部队在云南龙陵县训练了一段时间后,出发前往缅甸,走的都是陆路,不过湖泊,也不涉江,一天就到了。在缅甸,部队一边训练,一边维持交通治安。
在讲述中,令吕大爷感到兴奋的还有他的所见所闻。他说,缅甸有一条路(据资料显示,该条路应该是滇缅路)通往云南昆明。当时,战备物资、支援队伍都从这条路走。他亲眼看到,出自美国的汽车,一批多达三千多辆。除了汽车、武器等物资,还有一些吃的东西,如饼干、罐头、牛奶等,样样都有,都吃不完。这些经历也是吕大爷在抗战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1945年,日本投降了,此时吕合所在团正在缅甸。抗战结束后,他们又接到命令将团部调回湖北武汉。谷姓团长认为,有打内战的可能,自己人打自己人没有意思,便离开了部队,吕合也回到了家乡——浦南。
退伍返乡劳动
“自回来后,公家的事情,我做了很多。”吕合大爷说,刚回来那会儿,村里的水果非常多,有几万亩。当时他是水果出售小组的组长,整个社里的橘子销售都是他在负责,包括搭棚、包装等,他也积极参加。除此之外,他还担任出纳兼社委,当过生产队队长、保管员等,身兼数职,工作认真负责。
采访结束后,吕大爷出门目送来访者
1950年代末,他在生产队当保管员。收成时节正值雨季,生产队的所有稻谷都收藏在仓库里,甚至发散出热气。当时他想,队里的人口都要吃饭,不能让这些稻谷就这样发霉掉。于是,他就用铲子将稻谷迁移堆放,每天搬来搬去,工作量大。直到天放晴,再统一拿出来晒。
“咱是凭自己的良心,既然是一名保管员,责任就是自己的。群众要吃粮食,不能让它坏掉。”他说,保管员的职责不要求他做到这种程度,但他有责任做好。
如今,他每天都会出门散散步,活动下筋骨,三餐粗茶淡饭,子孙也十分孝顺,晚年生活幸福指数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