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山麓格林苏氏“同字形”建筑 倾颓的私塾“小隐”
我熟悉老家的每一个地方,尤其是流水潺湲之处,必有鱼虾出没;而周围的植被舒缓抑或悄然在生在长,怒放的鲜花和蓊郁的草木,翻飞的蝶蜂和叫春的麻雀,觅食的牛羊和流丽的野果,是我童年丰盛的野餐;各款农作物依次闪亮登场,在农人的期盼之下长成可人的样子,充盈了一个村庄的幸福。我备感欣慰的是,这潺湲的流水不会因为春天的到来而泛滥,也不会因为夏雨的倾泻而恣肆,因为这里有一条贯穿全村、延伸到海的大溪,从早流到晚,从明朝流到现在,不曾断流,没有崩堤,如慈祥的老人把村庄揽入怀里,安详而温暖。这条大溪就是苏攀和村里另一个府官颜太屏两人动议修建的,工程肇始于公元1580年左右,也就是明万历年间,那时乡民人数不多,前前后后修建了三年多时间。三年的付出,却让全村人受益500多年,并将一直受益下去,功莫大焉!(推荐阅读:苏攀故居的前世今生 桑葚失管“小姐楼”不失妍丽)
在山上垒石砌墙,构筑防御工程,抵御倭寇入侵,这是苏攀的又一壮举。心思缜密的苏攀,还在“福鼎”族群密集区建造土楼,以便妇孺老弱闻讯能先行遁入其间,有效防御倭患。作为永久性设施,土楼建成四方形,基础全部用石块垒砌,厚度达1.2米,高度超过门楣一米有余。上面的墙体用生土夯筑而成,也不知道掺和了哪些材料、用了哪种技法,土楼屹立了500多年,至今雄姿依旧、傲视群落。土楼大门设置双重,在那个年代可谓牢不可破。整座土楼共三层,隔成24个单间,里面还有枪械库、粮草库、水源丰沛的水井、排水设施、防火设施等,俨然是个稳固的居家场所。和我所能见到的土楼不同之处,这个土楼的里面,各单间的墙体也是生土夯筑而成,底部厚达0.6米。手头没有资料,但我分明能感觉这是苏攀的深谋远虑,他想,万一外墙被攻破了,凭藉里面的牢固墙体,也能各自为战,抵御一阵子,好让外围的青壮年乡民前来救援。整个建筑过程耗时颇久,直到1601年才完工。自此,格林村安如泰山,一方百姓得以守家创业、安享晚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