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传统“缎”的故事 老人“厮守”漳绒半世纪
记者寻访“我们找到真的漳缎了”
因2014年北京APEC,“漳缎”引发广泛关注。漳州与“漳缎”有何关系?“漳绒”是“漳缎”吗?漳州现在还有“漳绒”实物吗?漳州生产过“漳缎”吗?漳州的“漳缎”与苏州的“漳缎”一样吗?
原漳州丝纱厂大门
众说纷纭,各方关切。
连日来,本报记者几经辗转,访人、找物、寻踪,最终见到了“真物”,访到了“真人”,了解了“真事”,感受到“真情”。
时光荏苒,但抹不掉漳州这座城市留存的记忆——明清时期,含有素绒和提花绒的漳州“漳绒”名扬四海;滥觞自漳州的提花绒工艺,传到苏州后启发当地能工巧匠,遂于清初创出苏州漳缎这一新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漳州丝纱厂生产过的“漳缎”,工艺与苏州“漳缎”相同,应是“技术回流”的产品。
这是漳州生产的“漳缎”
真相原来这是漳缎
在11月22日本报刊发的报道《漳州丝纱厂50多年前生产过漳缎》中,原漳州市丝纱厂技术人员张永忠收藏的“漳绒”经苏州漳缎传承人王晨鉴定被确认为“漳缎”。
自本报11月12日开始陆续报道漳缎、漳绒与漳州的渊源后,能否找到一块漳州本土企业所生产的漳缎或漳绒便成了读者关心的焦点。经过多番打听,11月18日上午,我们找到了退休后在市方志办工作的张永忠老先生,他于1958年进入漳州市丝纱厂工作直至退休,我们希望从他那里得到一些关于漳绒、漳缎的“真迹”。
“这是一块漳绒!”在张永忠的办公室,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热情地接待了记者一行,还未来得及询问那段尘封的历史,张永忠拿出一块自己珍藏多年的起绒织物面料便已先让人眼前一亮——只见那是一块约莫巴掌大小的起绒织物,底面柔软而呈深绿色,其上有精致的花朵图案提绒。
“上世纪50年代末,漳州市丝纱厂曾经在漳州恢复漳绒的生产,这块漳绒就是1959年试生产时的试机品。”他说。
当年作为厂里的技术人员,张永忠曾亲身见证了这段恢复漳绒生产的全过程。“那时我在厂里负责宣传、技术工作,恢复漳绒生产的指示下达后,有关部门开始着手寻访一些老艺人,召开知情人士座谈会,当时我也有参加,并做了记录。”张永忠说。
在这次采访中,记者告诉张永忠本报将派出采访小分队前往苏州追踪报道,希望能将这块珍藏多年的“漳绒”带往苏州,请相关专家看看漳州市丝纱厂当年生产的漳绒与现今备受热议的苏州漳缎有何区别,张永忠欣然支持,如此才引出了本文开头的一段故事。
“这是漳缎”,在苏州鉴定时王晨肯定地说。真相大白后,11月22日下午,本报记者第一时间将苏州漳缎传承人王晨的鉴定结果告知了张永忠,他却平淡地说:“我并不惊讶。”他认为,漳绒和漳缎的区别应该是在对原材料的处理方式上不同。“这说明在苏州和漳州,我们对这些织物的叫法不同。我们所说的漳绒的概念范围更广,包括漳缎,而苏州方面的分类则更细,我认为这样也更为科学合理。”
当年南京市市长彭冲为漳州特批原料
据记载,漳州地区的漳绒生产始于明朝,在封建时代一直被列为“贡品”,仅在皇家和权贵中所用。清末,漳州本地的漳绒生产便已绝迹。而鲜为人知的是,漳绒的生产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在漳州曾昙花一现。
张永忠说,1958年,当时的省、地、市领导十分重视恢复漳绒生产,由龙溪地委、漳州市委下达指示,漳州市丝纱厂开始着力恢复漳绒的生产。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接踵而至,当时社会上已经很难找到精于这项传统工艺的匠人。另外,由于清末漳州蚕桑业便开始衰弱,制作漳绒所需的蚕丝,也极度缺乏。
张永忠表示,当时厂里组织了一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并专门派人到南京、苏州等地参观学习,接着又组装起织制漳绒的传统织机,这才使得在漳州复活漳绒成为可能。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1958-1959年的困难时期,生产漳绒所需的真丝十分短缺。
他回忆道:“刚开始恢复漳绒生产的时候,为了拿到真丝原料,我们甚至跑到南京,找时任南京市市长的彭冲,这才特批到一批原料。”随后,丝纱厂也陆续从省里得到蚕丝原料配给,经过近三年努力,才真正恢复漳绒的制作生产。
漳州市丝纱厂恢复漳绒生产后,产品曾多次参加省市和全国性的工艺美术品展览,获得广泛好评。196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来漳视察后,丝纱厂将其所题的“君子所履”墨宝制成一幅漳绒的故事,更成为一时佳话。
回忆起这段历史,张永忠的脸上满是兴奋。可他又无奈地说:“1965年左右,我们很难再拿到真丝的配给,漳绒生产便逐渐停止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