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漳州传统“缎”的故事 老人“厮守”漳绒半世纪

2014-11-24 08:00 来源:漳州新闻网 0

  真心“厮守”漳绒半世纪

  1963年,漳州市丝纱厂的技术人员张永忠将漳州本地第一篇介绍漳绒的文章,投给香港《大公报》副刊版,并发表在该报。此后半个世纪,他一直和漳绒一直“厮守”。

  50年来,张永忠持续搜集资料,补充完善自己的文章,并陆续在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平台上宣传漳绒。而1983年5月,他发表在《中国建设》上宣传漳绒的文章,还通过该杂志被翻译成英、法、德、西班牙、葡萄牙、阿拉伯等六国文字,介绍到国外。

  在张永忠的办公桌上,记者见到这些文章的手稿,泛黄的纸页上,蓝色圆珠笔笔迹依旧清晰。他说,当初为了搜集关于漳绒的资料,他常下乡采访、调查并参加关于漳绒的座谈会,还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不断补充、修改,经长年积累才有了这些文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故宫博物院和苏州丝绸工业公司先后派专家组,到漳州了解漳绒的相关情况时,不约而同都找上了张永忠。

  “当时,我把文章用复写纸抄了一份给他们,他们都很高兴,还说到北京、苏州的时候一定要去找他们。”张永忠说。此后,由于工作上的原因,张永忠还真的去了趟苏州,而这趟苏州之行还发生一件趣事——“我在参观苏州漳绒丝织厂时,发现他们将‘漳绒’误写成‘樟绒’,我马上跟他们说了这个错误,他们也很快改过来。不然,‘漳绒’的叫法,估计还会有出入。”

  光阴荏苒,如今,张永忠已从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迈入了花甲之年,但有关“漳绒”的报道,他都会关注。最近,随着本报关于漳绒和漳缎渊源的报道升温,张永忠又开始重新搜寻关于漳绒的资料。他说:“我正在搜集和梳理各方的观点,真正理清‘漳绒’、‘漳缎’之间的关系,以后好写进《漳州名产志》。”

  真情漳州人的“缎情丝结”

  许多老漳州人想必都记得,在本地传统的婚丧礼庆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缎”制品,如缎花、缎被面等。那么,这些所谓的“缎”制品与因APEC会议而家喻户晓的漳缎是否有什么联系呢?

  事实上,据民俗专家介绍,“此缎”却非“彼缎”,漳缎在古代一直都为皇家专用,根本无法在民间流传,漳州地区在传统婚庆仪式上用到的缎制品其实是丝绸制品,只因“缎”这一织品被漳州人视为高贵吉祥的象征,所以才将一些礼庆上用到的织品冠以“缎”之名。

  记者通过走访老城区的喜庆用品店,了解到一些漳州传统婚丧礼庆中“缎情丝结”:

  缎花、缎被面。在传统婚礼中,出嫁当天,新娘以及新娘新郎的母亲都会在头上插一朵丝质的红色缎花,而新娘新郎的床上也要准备一床崭新的缎被面,这都是取一种吉祥喜庆的寓意。

  红裤带。结婚当天,男方女方的腰上都要绑上一条红裤带,取“绑财”“束财”之意。

  绣“卐”字。结婚时,男女双方衣服的后领里要用专门的红丝线绣上卐字,而小孩满周岁时,外婆则要买一件后领绣着卐字衣服给外孙穿,祈求平安顺利。

  绑红线。丧家头七过后,家属要在手腕上绑一条红丝线,取“转红”之意,寓意去除晦气,祈佑平安顺利。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沪港通开闸内地股民也能炒港股 漳州股民热情低
下一条:夫妻感情不和女子跳桥欲轻生 今年中秋节前才结婚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