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传统“缎”的故事 老人“厮守”漳绒半世纪
▲苏州新光漳绒厂旧址已改建成创意园区,入口的林荫道香樟树蔽日遮天。
桃花坞的“漳缎”记忆
在原苏州新光漳绒厂配电室前,商大民允许我们为其拍照留念,他告诉记者,这家漳缎企业也就剩下这间配电室作回忆。
初冬的夕阳映照着苏州桃花坞大街,沿街的银杏树抖擞着让人炫目的金黄,淡定地接纳我们一干行色匆匆的远客。坐落于这条大街158号的院子,如今是桃花坞创意园;上世纪50年代,这个地段诞生苏州新光漳绒厂,这家工厂和苏州宋锦漳缎厂、东风丝绒厂成了苏州市生产漳缎的“三驾马车”,它们共同参与了书写中国丝绸史的新篇章。
“除了厂里的这些树,几乎没有什么留下来了!”11月23日下午,苏州丝绸行业协会秘书长、67岁的商大民带着我们迈入桃花坞创意园,行于院落参天蔽日的香樟树下,在树影婆娑中他对记者一行感慨着,语气里带着惆怅,“现在丝绸业已经风光不再了。”
穿梭于桃花坞,记者与商大民先生边走边谈,往日情景似在眼前。1950年,苏州市重新成立“苏州市漳绒工业同业公会临时筹委会”,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停产多年的漳缎开始恢复生产,该年年产量为1500码,漳绒生产量也有发展。1954年到1956年公私合营高潮中,苏州市区原有64家私营丝织厂、3家公私合营厂和18家漳绒厂先后合并,其中一家就是新光漳绒厂。此后丝绸业形成专业化生产体系,丝织机台和经济效益都有显著提高。1958年,苏州市宋锦漳缎厂、东风丝绒厂先后成立。这三个厂家在全盛期工人各达上千人,其中新光漳缎厂集中了苏州漳缎制造业的精华,这个时期工厂面积50多亩,技工达1600多人。1959年,时逢新中国诞生10周年,为突出我国传统工艺特色,首都北京十大建筑工程内部装饰用的沙发、餐桌、会椅等套垫全部采用苏州产的漳缎织物。据商大民先生回忆,当时所有花色都由中央美院专门设计配置,但由于产量有限不能充分供应,只能优先满足迎宾馆和民族文化宫两大建筑内的装饰用料。1966年,苏州市新光漳绒厂革新成功国内第一台电力漳缎机。
商大民说,1966年,“文革”开始后,漳缎被视作“封资修”的产物,新光漳绒厂与宋锦漳缎厂均在该年第四季度停产。翌年漳绒也告停产。这项具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工艺濒临绝迹。当年,苏州宋锦漳缎厂改名苏州朝阳丝织厂,苏州新光漳绒厂改名苏州新光丝织厂。1979年,原苏州新光漳绒厂副厂长潘宜平,为抢救即将失传的漳绒丝织工艺,为缓解国外需求多创外汇,在市委统战部、沧浪区委和民建苏州市委、工商联的支持下,在苏州东美巷12号设立“苏州漳绒丝织厂”,使停产多年的漳缎生产得以恢复。这时期,漳缎产品广受欢迎,业务逐步发展,产品在上海和港澳等地颇受青睐。然而,好景不长。苏州漳缎生产企业由于经济效益低,制织技工后继乏人,原有漳缎木机由1982年的10台减到1985年的6台,产量逐年萎缩。1994年漳缎企业关闭,15台漳缎织机及配件全部搬至苏州郊外斜塘,维持少量生产。
聊到漳缎凋敝的原因,商大民觉得:漳缎工艺复杂,手工制织,加上技术力量不足,生产发展缓慢。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因为人们消费习惯改变、民营企业崛起、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原因,成为这个行业风光不再的因素。
记者在苏州漳绒厂旧址的院落里徜徉着,于院落右侧一幢略显斑驳的红砖楼房前停住脚步,这幢建筑是原苏州漳绒厂的配电室。如今,原苏州宋锦漳缎厂、东风丝绒厂和苏州漳绒丝织厂厂址地段均已荡然无存,只剩下苏州漳绒厂这个地块——曾经书写苏州漳缎辉煌历史的苏州漳绒厂已经改建成桃花坞创意园区,时尚元素遍布在园区四处,已难寻到旧时风光。
解疑 何以在《苏州市丝绸工业志》中“漳缎”的记载被含括在“漳绒”章节?
商大民:写漳绒得说漳绒,写漳缎也得说漳绒,但并非意味着漳绒包括漳缎
1981年,北京纺织科学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纺织科技史资料》收录原漳州丝纱厂技术员张永忠的文章《漳绒》。
1982年,《苏州市丝绸工业志》有关“漳绒”的章节。
上世纪80年代初在苏州编撰完成的《苏州市丝绸工业志》以近80万字的规模,汇集了苏州数千年间丝绸业主要变化沿革史料。在当时编撰的苏州各制造业志书中,是唯一的一部跨越年代最长、史料最为丰富翔实的行业志书。查阅志书里有关漳缎的史料记载,记者发现有关“漳缎”的内容居然被含括在了“漳绒”的章节。据苏州丝绸博物馆相关专家研究和考证,漳绒与漳缎之间区别很大,何以不独立分出两篇来写呢?是否这意味着漳绒包括漳缎?昨日,现任苏州丝绸行业协会秘书长、从事丝绸事业40多年的商大民从宏观行业视角给予解答。
商大民说,根据织物组织、经纬线组合、加工工艺和表现形状,丝绸品可划分14个大类:纺、绉、缎、绫、纱、罗、绒、锦、绡、呢、葛、绨、绢、绸。漳缎为什么不归入缎类呢?“因为它在缎地上要提花起绒。有个起绒的技术在里面。生产缎类的工人做不来,得生产绒类的师傅才行。所以,起绒织物不仅包括漳绒、天鹅绒,也包括漳缎。”
漳缎的提花起绒技艺源自漳绒,二者品种不同,但有技术联系。《苏州市丝绸工业志》里之所以不将漳绒与漳缎分成两篇来写,就是着眼于一个工艺的历史脉络。“写漳绒得说漳绒,写漳缎也得提漳绒,所以就归到一起便于叙述。这并不意味着漳绒包括漳缎。”商大民说。
在《苏州市丝绸工业志》,记者看到一份公私合营后苏州漳绒、漳缎历年产量表。其中,1957年生产漳绒19220米、漳缎4310米。这反映出正常情况下,漳绒的生产效率较漳缎高。1958年起北京开工兴建“十大建筑”,以迎接1959年国庆十周年庆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配合“十大建筑”里的沙发、靠垫很多用漳缎面料,从1958年起,漳缎年生产数量超过了漳绒:如1958年生产漳绒4239.2米、漳缎8241米;1965年生产漳绒1000米、漳缎3300米。甚至1960、1961、1962三年只有漳缎的产量记录而没有漳绒的产量记录。从这些情况看,苏州同一时期都有生产漳绒漳缎,而从1958年起到1965年,苏州漳缎的生产迎来了“黄金时代”。“文革”中,漳缎被视作封资修产物以至停产。1967年漳缎的产量就没了记录。1979年底,漳缎生产得到恢复。1980年漳缎的产量达670.3米。商大民说:这反映了丝绸业的生产不是孤立的,除开市场,也受到社会、政治等因素影响。(记者 吴明晖 黄舒哲 游斐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