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漳缎”与漳州有什么关系?漳缎的确产生于漳州

2014-11-17 09:06 来源:漳州新闻网 1

  核心提示  本次北京APEC会议期间,领导人女配偶身穿的“新中装”吸引了不少眼球,由于其面料工艺为“漳缎”,“漳缎”的前世今生,一时成为热门话题,引起各界关注。本网今日特刊发一组稿件,尽管其中观点不一,但可以帮助大家多角度了解漳绒与“漳缎”的关系,“漳缎”与漳州的联系,更重要的是提醒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视。

  观点一》》》漳缎由漳绒改良而来

  “漳缎”为何物?缘何取名为“漳”缎?不少专家指出漳缎是由漳绒改良而来。

  苏州丝绸博物馆有关专家学者对此有相对深入的研究,其中,学者张国华在有关论述中指出:“漳绒就是由漳州的丝织匠人以元代著名的‘丝绵里’为基础发展而成,也因故而得名,据《漳州府志》记载,天鹅绒(即漳绒),本出外国,今漳人以绒织之。置铁线其中,织成割之,机制云蒸,殆夺云巧……。”学者聂开伟论述:“明末清初,漳绒的织造技术自漳州传入苏州地区,并经改进质量织造漳缎,到康熙初年而大盛。”

  漳缎是由漳绒改良而来的观点,漳州不少文史专家表示认同。据漳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郑来发介绍,明万历到明末期间,漳州是中国绒织物的主产地,在明代的史料记载中,漳绒叫天鹅绒,“漳绒”的名称是到清代中晚期才正式出现,其中的“漳”字即指福建漳州。郑来发说,明末,漳绒技艺传到南京和苏州,明末清初,苏州的纺织艺人把漳绒改进为漳缎,采用漳绒的织造方法,按照云锦的花纹图案,制成缎地绒花织物。

  闽南师范大学郑镛教授也指出,“漳缎”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漳绒技术传到苏州后经过改良形成漳缎,保留原名中的“漳”字。一是当时由漳州港出洋,名扬海外,因此叫漳缎。

  史料记载,清代内忧外患,漳绒的生产没有得到重视,不少老艺人相继去世,漳绒技艺几近失传。太平天国期间,漳州一位老艺人迁居南京,才将漳绒织造技艺传到南京,才有了后来的漳缎。从2008年底到2012年6月,苏州漳缎的传承人王晨和她的团队寻访老艺人、收集资料,涉足漳州、福州、丹阳等地,到过北京故宫,确认了漳缎源于漳州的天鹅绒,全方位揭开了漳缎织造技艺的工艺原理。(记者冯思佳)

  观点二》》》漳缎的确产生于漳州

  “漳绣和漳缎两者是分不开的,传统的漳绣就是以漳缎为底布。”作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漳绣的传承人,陈钟辉并不认可漳缎织造技术是苏州工艺的说法,他认为漳缎与漳绣一样,都是漳州土生土长的传统工艺。

  “漳缎的确产生于漳州,只是建国后这种工艺因为各种原因在我们本地渐渐失传了。”陈钟辉说,他小时候漳缎还是很常见的,当时漳缎会被作为一样重要的礼物出现在婚丧礼庆一类的社会活动中。陈钟辉介绍道,漳缎的织造技艺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陈元光父子入漳后,随着中原百姓的大量涌入,当时先进的纺织技术也被带到漳州,随后通过漳州工匠的不断改进,才有了后来漳缎的出现。

  民俗专家郑惠聪认为,漳州本地漳缎生产于14世纪左右开始兴起。当时正值明朝初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不论是皇家还是民间对纺织品的需求都大大增加,而此时漳缎则凭借其精致华美的质地在诸多漳州本地织品中脱颖而出。到了明中期漳州月港兴起后,商人们为了获利,将原本作为贡品严禁民间使用的漳缎通过海上贸易行销至海外,从而也带动了本地一批染坊和布庄的兴起。随着明末漳州漳绒、漳缎的热销,江浙等地的匠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南下学艺,同时也有一批漳州纺织师傅受聘北上传艺,如此一来漳缎的织造技巧便逐渐传入了苏州、杭州等地。

  到了清代,漳州本地的漳缎生产开始走向衰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清朝在东南沿海的海禁政策。海禁使得漳州本地绸缎最重要的外销通道被截断,需求的减少也带来了漳缎产量的减少。但即便如此,这项工艺并未因此消失,直到民国时期漳州地区漳缎的织造仍旧存在着。“这项工艺的真正消失是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的事情。”陈钟辉说,当时工匠们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很少有人愿意制作漳缎了,而到“文革”之后,漳缎的制作也开始逐渐消失。

  据郑惠聪介绍,漳缎的织造过程十分复杂,要经过5~7道工序,从选料、漂洗、磨光、染晒乃至边幅修整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而也正因如此漳缎才会有柔软舒适、熠熠生辉的质感。“现在我们要复活漳缎的制作工艺是非常困难的,毕竟年代相隔太久了。”郑惠聪说,他很多年前曾试着寻访一些过去制作漳缎的老师傅,但这些老人年纪最大的已近百岁,言语表达上都有困难,根本无法透露一些关于漳缎工艺的事情。 (记者林诚毅)

  观点三》》》“漳绒”或包括“漳缎”

  在《明代起绒织物探讨》一文,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纺织工程博士阙碧芬认为:“明代绒织物以滨海的漳州起家,漳绒、漳缎是相当负有盛名,漳绒与漳缎几乎就是起绒织物的代名词,前者是素绒或素剪绒;而后者是提花绒。”可见,在明代发达的丝绸生产技术下,业者努力学习纺制,尤其是漳泉匠人最先接触该新技术,也学得很快,到了明末已经会织造素绒和提花绒织物。

  提花绒工艺滥觞漳州

  由于是新技术,漳人一开始织造素绒和提花绒织物,产品品质难免不稳定。光绪三年(1877)芝山书院刻本《漳州府志》第三十九卷“物产·帛之属”保留了当时情况的简要记录:“天鹅绒本出倭国,今漳人以绒织之,虽工巧,然易沾飞尘。”“缎,花素俱有,然易裂,不甚耐穿”。其口吻与《天工开物》“但其帛最易朽污,冠弁之上顷刻集灰,衣领之间移日损坏。今华夷皆贱之,将来为弃物,织法可不传云。”如出一辙,与宋应星对“倭缎”技术不成熟的观点刚好吻合。这足以证明当时漳人已会织造素绒和提花绒织物。

  文献里未提“漳缎”、“漳绒”的字眼。一些专家认为这是合理的:因为但凡工艺诞生起初发展阶段,人们一般不可能严谨地区分工艺及风格。当时更不可能有清晰的产权保护意识,将工艺注册名为“漳缎”、“漳绒”。但提花绒工艺滥觞自漳州则是实情。

  “漳绒”或包括“漳缎”

  随着丝绸贸易的发展,地区间的技术交流往往在不经意间发生。绒类织物工艺从漳州传入江浙地区。

  在《试探漳绒、漳缎、天鹅绒之渊源与区别》一文,苏州丝绸博物馆研究员张国华指出:“以漳绒为基础,在明末清初先后出现了‘刻花’的天鹅绒和‘织花’的漳缎,这三者关系密切,有的地方在同一时期都有生产,因此有时书中将它们混为一谈,统以‘漳绒’称之。”

  一些专家推测,名词“漳缎”、“漳绒”之所以带“漳”字头,应是江浙纺织艺人学艺时出于对该工艺的尊重,特以“漳”字来标明工艺的产源。在当时,江浙纺织艺人往往将这些绒类织物统称“漳绒”,也就是说,所谓的“漳绒”是个大概念,其工艺里可能包括了“漳缎”的工艺。

  苏州“漳缎”织造工艺类似漳州生产的“提花绒”

  苏州丝绸博物馆研究人员通常认为,漳缎是苏州的丝织高手结合了漳绒和云锦的织造原理,按漳绒的织造方法,结合云锦的花纹图案,应用束综提花织机的提花技术,创新出的一种既是贡缎地子,又起绒花,风格独特的丝绒产品。其实,这里所谓的“漳缎”如称“苏州漳缎”更准确。

  在苏州,传统漳缎如何织造?在凤凰卫视纪录片《华美漳缎温暖岁月的襟怀》里描述到,织造必须有两个人同步进行。坐在高架上的提花师傅按照花本程序提起绒经线,使坐在地坑下的织绒师傅不用看纹样也可以一梭梭地织出图案。织造时每织四根纬线后,织入一根起绒细钢丝,织到一定长度时,用特制刀具沿钢丝顶部剖割,这样钢丝脱离后竖立的毛绒就清晰地显示在缎面上了。长期以来,用钢丝杆起绒,以及剖割划绒的复杂技艺,至今无法用机械代替,所以它堪称我国古代纺织工程机械的高科技。

  1911年生于漳州的陈郑煊先生后来著有《漳州旧事杂忆》。书里收入一篇《漳州名贵的丝绒》,据老人回忆:“漳绒的品种分为平面绒和提花绒两种。提花绒的织造比较复杂,需要由两人操作:一个织绒、割绒;另一个提花。”从这描述看,民国时期漳州生产“漳绒”的提花绒,其工艺和苏州“漳缎”织造工艺很类似。

  在漳州,漳缎工艺未命名为“漳缎”,而归入“漳绒”

  从文献看,直到民国时期,漳州本土似仍无“漳缎”用语,而已有了“漳绒”的称法。一些专家推测,“漳缎”工艺在漳州是早已有之,只是未具体命名为“漳缎”而已,而归入了“漳绒”的大概念里并名为“提花绒”。

  参照苏州“漳缎”和民国时期漳州生产提花绒的织造工艺,可以看出苏州的“漳缎”和漳州的“漳缎”是有渊源的。只是苏州丝绸业发达,结合云锦的花纹图案生产出的“漳缎”更精美,以致深得清代康熙皇帝赞赏,命令苏州织造局发银督造,大量定货,并规定所督造的漳缎不得私自售出,违者治罪。一时间,宫廷贵族及文武百官服饰皆用漳缎缝制。“漳缎”渐渐成了特有名词。 ⊙记者 黄舒哲整理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农博会·花博会茶业展将于11月18日在东南花都举办
下一条:漳州市医保中心开通“医保通”查询平台 12月起运行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