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漳缎”与漳州有什么关系?漳缎的确产生于漳州

2014-11-17 09:06 来源:漳州新闻网 1

  漳州古代蚕桑业兴盛

  漳州古代纺织业发达,织品甚至远销至海外。漳州民俗专家郑惠聪认为,本土纺织业的发达乃至漳绒、漳缎的产生都离不开当时漳州地区桑树的成规模种植和养蚕业的发展。

  郑惠聪说,蚕桑业的兴盛从一些古代地名中就可以看出端倪。他举例道,在宋代,今天漳浦马口一带有一处“木棉铺” ,而之所以能称为“铺”便是因为当地遍植桑木,养蚕贩丝,从而形成了一处交易布匹的集市。

  《漳州府志》第38卷《民风》中记载道:“漳属,古所谓善蚕之乡也,岁五蚕,吴越不能及。盖其地旷可桑,民寡而地沃,桑故蚕功。”也就是说,古代漳州因为地广人稀,所以适合桑树的成规模种植,而本地一年又可养五次蚕,这是吴越地区所没有的条件。

  漳州凭借自身的地理和气候优势,使得桑树得以大规模种植,种桑养蚕成为古代漳州普遍的风气。

  在历朝历代漳州人的诗文中,我们也可以见识到当时蚕桑业的发达景象。如元代漳州人杨稷,在其诗《田家乐》中说:“大儿北垅种白云,小儿南涧饮黄犊,妇姑谈笑课蚕桑,深夜寒机响茅屋。”由此可知,在元代时种桑养蚕已经是当时农民农事生活平常而重要的一部分。再如,明末清初漳州市郊六石、市后、山头顶、步尾一带,出现了一批专事缎布、绒布生产的作坊,而当时的进士龙溪人陈常夏在他的《游白云岩》中记录当地百姓普遍“量地栽桑,师老圃”,而这样成规模的蚕桑业能为当时漳州市郊的纺织作坊就近提供生产所需的原材料。 (记者林诚毅)

  漳缎(提花绒)隶属绒类织物

  漳缎属绒类织物。在《从传统丝织工艺谈漳缎的技术特征》一文,苏州丝绸博物馆副馆长王晨对漳缎的概念做如下表述:漳缎系全真丝色织提花绒类织物,以缎纹为地,绒经起花。

  中国的绒织物最早可追溯到汉代。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和新疆武威磨嘴子汉墓先后出土了“绒圈锦”——一种没开毛的起绒提花织物,这是至今发现的最早起绒丝织物。但这一技术并没被推广,因为在以后的史籍和考古中并没有这类织物的出现。直到明代,绒类织物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服饰用料中。

  苏州丝绸博物馆研究员张国华将明代的绒类织物大体分为三种:(1)素绒,即没有花纹的单色绒类织物;(2)雕花绒,即先织成坯布,在坯布上画花,再用特质的刀具根据花纹要求开绒的绒织物;(3)提花绒,即在缎地上起绒花或绒地上起经花的织物。“漳缎”被归入“提花绒”类。(记者 黄舒哲 整理)

  明代提花绒源于外来技术?

  要了解漳缎的起源,得先问明代绒类织物从何而来?

  一说源自中国古代相传的技术。证据即之前提到的汉代绒圈锦。

  一说是明代外来引进的技术。证据在《天工开物》,宋应星提到“凡倭缎制造起东夷,漳泉海滨效法之,丝质来自川蜀,商人万里贩来,以易胡椒归里。其织法亦自夷国传来,盖质已先染,而斫线夹藏经面,织过数寸即刮成黑光。北虏互市者见而悦之。但其帛最易朽污,冠弁之上顷刻集灰,衣领之间移日损坏。今华夷皆贱之,将来为弃物,织法可不传云。”以近代学者对宋应星写作科学态度的肯定,《天工开物》似乎没理由虚构这一说法,而应是当时已有此一说。从宋应星所见的倭缎特性描述看,它是一种先染纱、后织造,有可能为提花绒。可是最开始这项技术不成熟,成品质量不好,所以宋应星认为这样的织物不久后会被市场遗弃,没必要详述织法。

  在《明代起绒织物探讨》一文,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纺织工程博士阙碧芬认为:“以起绒杆织造绒织物的技术,在中国也是有迹可寻,但以绒经架来代替纹经的经轴,个别控制每根起绒纹经的张力,便于织造时经纱张力的平均与织口的形成,这样的技术在明代的织机与织造技术中,至今尚未发现有具体的实物证明。”她据此推测,素绒织物在明代或属于本土技术,而提花绒的漳缎这个新品种,就有可能如宋应星所说的是从海外传入的技术。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农博会·花博会茶业展将于11月18日在东南花都举办
下一条:漳州市医保中心开通“医保通”查询平台 12月起运行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