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漳州芳华横路巷子深处的“咸新娘仔” 记忆里的古早味

2014-11-07 07:45 来源:闽南网 0
记得小时候,每到佛祖诞辰、过年时节,八仙桌上都会摆上一“饯盒”。

  凭借记忆里的味道

  下岗工人摸索做甜点

  说起做“咸新娘仔”的初衷,郭阿旭说也是为了下岗后谋出路。

  郭阿旭平时就喜爱厨艺,对各种烹饪技术深加钻研,做得一手好菜。1977年,他被招工到漳州第二燃料公司,后来承包了新华东路331号门市部,卖起了煤。随着家庭用煤逐渐被液化气取代,企业倒闭。他向房管局承租了一间店面,做起了自己熟悉的本行,开起饮食店。

  但餐饮业竞争大,郭阿旭只能另辟蹊径。当时市场上的“咸新娘仔”已消失多年,蒜蓉枝也仅剩一家在做。他便想到了做这些古早味。

  蒜蓉枝形似绳子,做成麻花状,也叫“索仔条”(闽南语),做法与“咸新娘仔”基本相似。但一开始,郭阿旭也不知道怎么做,只记得小时候,“经常在外面买来吃,都是一片片的,感觉还挺好吃的,就自己品味其中的成分”。加上多年在餐饮行业的历练,郭阿旭便自己尝试起来。

  一遍遍尝试后,他才做出了记忆中的“咸新娘仔”。

  为满足厝边口味

  夫妻改良“咸新娘仔”

  郭阿旭的“咸新娘仔”一面市,很受欢迎。但他们早期的“咸新娘仔”是片状的,甜味重。而现代人对吃食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经常有食客要求少点糖。为了满足食客们口味上的变化,郭阿旭再度陷入思考中,一遍遍重新研制“咸新娘仔”。

刚做好的“咸新娘仔”

刚做好的“咸新娘仔”

  “将‘咸新娘仔’做成小小的,这样糖分会变少。”一天,一位厝边的建议启发了郭阿旭。随后,郭阿旭夫妇便抓住这一特点,在十多年前,将“咸新娘子”改良成圆形的、小小的,让其口感,变得更为酥脆,甜腻味降低不少。

  “以前切成条,现在是切成小小个。”郭阿旭的爱人早年在制药厂工作,退休后在家,帮着老公一起做着“咸新娘仔”。但现在,年纪渐大的郭阿旭夫妇却有点担心起“咸新娘子”的传承问题。

  “做‘咸新娘仔’与蒜蓉枝看似简单,但其中所含的奥妙却很多:科学的配方,火候的掌控,一点随意不得;制作中的和面、搓捏、油炸、拌糖,一点也不轻松。所以没人愿学。”郭阿旭说,即使儿子永远不做这营生,他还是想找机会让儿子也学会,把这门技艺传下去,为老厝边们保留这一漳州古早味。

  咸新娘仔

  “咸新娘仔”仅从字面看,还以为和“新娘子”有点关系,但其实他俩没一点关系。

  “咸新娘仔”只是漳州传统小吃“咸茶”的俗称,一种用面粉做的小甜食。据郭阿旭介绍,之所以叫“咸新娘仔”,是因其味有甜有咸,入口生津,用漳州话形容就是“咸甜生涎”,叫着叫着就演变成了“咸新娘仔”。

  传统的“咸新娘仔”用面粉、白砂糖、酵粉、盐、蒜头和植物油做成。在漳州传统民俗里,每逢春节,一般人家都会备上装有“咸新娘仔”的“饯盒”,一来可当祭祀神明的供品,二来是客人来家喝茶时的佐食。(海都记者 方锦燕 通讯员 郑德鸿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漳州芗城下沙齐天宫石碑重现 经确认有150年历史
下一条:18岁少女早产生下女婴追踪 企业愿捐一年奶粉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