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是福建著名侨乡之一 侨影是不曾远去的律动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祖赐闽人“善操舟者”三十六姓,大部分是漳泉人。这种整个族性的大规模移民,不但带去漳泉一带先进航海技术,而且移植了闽南民间习俗。妈祖信仰传播开来。据《东西洋考》所载,由月港起航的海舶上都供有妈祖神像,由专职香工司香船“凡舶中来往,具香火昼夜不绝。特命一人为司香,不他事事。舶主每晓起,率众顶礼”。
妈祖信仰在明末已传入日本。兵崎的圣福寺由漳州石码人陈朴纯之子后出家为僧的道胖(号铁心)所建。另外,日本的横滨、神户等地均有妈祖庙。越南的妈祖神像多供奉于会馆如穗城会馆、霞漳会馆等,其中霞漳会馆为漳州人所建。泰国、缅甸、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均有相当数量的妈祖庙或合祀、附祀妈祖神像的庙宇,其中近半是由闽南华侨、华人所建。
台湾地区最早创建的妈祖庙是澎湖的妈祖宫。它是明代后期漳泉人民重新前往开拓澎湖时所创建。至于台湾本岛的妈祖信仰则是明清时期大量闽南人移居而传播的。
侨居海外 反哺家乡
漳州移民多以出卖劳力为谋生手段,同当地人民一起,披荆斩棘,拓荒垦殖,开矿筑路,兴建商埠码头,少数人以经商为业,艰辛创业,为开发和建设侨居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清乾隆年间,华侨将闽南地区的南拳、园林营造、南曲等非遗文化传播到侨居地。
漳籍华侨除了对侨居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外,也不忘建设自己的家乡。漳籍华侨虽身居海外,不仅关心自己家乡的小家,而且关心自己的乡里,在家乡兴办学校、医院、铺路造桥、救荒济贫等。
封舟出洋顺风针路图,绘于清朝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其右上清晰可见“漳州”字样(图中箭头所指处)。
声音
促成妈祖信仰国际化功不可没
闽南师范大学教授、漳州市历史学会名誉会长郑镛:
促成妈祖信仰国际化功不可没
元以降,闽南人驰骋海上,莫不视妈祖为保护神,特别是清朝康熙年代,闽南籍将领施琅、蓝理等以妈祖助战,统一台湾为由,奏请清廷“崇加敕封”,其封号由妃升后,神格无与伦比,影响愈加广泛,闽南人自发地成为海外妈祖信仰最重要的传播者。
随着明末清初大批的闽南商人迁居台湾,他们遂成台湾地区妈祖信仰的传承者和推动者。在台湾,祭拜妈祖不仅有祈福消灾的现实诉求,更有怀祖寻根的文化内涵。由于地缘关系和世代相承的对海上女神——妈祖的崇敬、信仰,闽南人在促成妈祖信仰国际化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四海为家传承泛神崇拜
漳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郑来发:
四海为家传承泛神崇拜
17世纪末建立的青云亭是马六甲华人的宗教活动场所,作为一座寺庙,供奉的主神是观音菩萨,“惟青云亭为开基佛刹”“夫亭之兴,以表佛之灵”。配祠神主要有“妈祖”、“关帝”、“大众爷”(土地神)、“三宝公”(郑和)、孔子等等,同时还有许多华人祖先的牌位,他们与观音佛祖共处一寺,相安无事,显示出中华民族宗教信仰的特色——泛神崇拜。
这种特色使得当地华人一起共同治丧祭奠,求神问卜,有利于民族团结。正如1867年《重修青云亭碑记》云:“碑我呷人(指马六甲华人),春秋享祀,朝夕祈求。农安陇亩,贾安市廛,千祥云集,百福骈臻。此青云亭之所由也。”因此,青云亭虽以观音为主神而又不称观音寺,原因就在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