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恨年年压金线 在艰难中代代相传的国粹"漳绣"
2012-08-03 09:09 来源:海峡导报
0
▲沈崇洋正在画庙旗图
沈崇洋13岁起学做漳绣,而他的父亲,则是15岁时当学徒学得漳绣及头盔制作技艺。据了解,沈崇洋家共有8个兄弟姐妹,均自幼学得漳绣及头盔制作手艺。
沈崇洋说,漳绣工艺复杂,十分精细,制作过程耗时长,一件龙袍一个人要制作一个星期左右。“我做过最大的龙袍长两三米,最小的只有五六寸长。只要客户需要,什么样规格的漳绣都能制作。”
由于沈崇洋制作的漳绣质量好,产品一直很畅销,漳州、厦门、泉州各地都有人来买,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一些华侨也常发来订单。
不过,随着物价不断上涨,绣品价格又跟不上,利润不断下降。和其他行业相比,绣工工资低,一些绣工开始转做其它行业,虽有一些仍然坚守的绣工,但因为年纪较大、眼力差,较精细的活也无法做,漳州的漳绣作坊普遍面临人员流失的问题。
尽管如此,沈崇洋仍在坚持,虽然收入只够满足温饱。而且,他的一对儿女也学会漳绣并接上班了。沈崇洋的儿子沈苇明学的是美术专业,毕业后回到家里帮父亲做漳绣,他还想用新工艺、新技术对传统工艺加以改造。
不过,沈崇洋也担心,新工艺、新技术虽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市场需求,但一些传统的工艺将会因此而弱化。
把漳绣的传统工艺保留并传承下去,如今成了沈崇洋最大的心愿。(记者 沈华铃 通讯员 郑德鸿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