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漳州一些地区赋予宗祠新“使命” 延续文脉焕发生机

2016-06-27 08:58 来源:闽南日报 0

­  近年来,漳州一些地区把宗祠作为文化阵地、乡愁地标、乡风课堂,使其延续文脉焕发生机

­  宗祠,原来还可以这样用

­  文化

­  阵地

­  开展“六个一”建设,将厚重的历史和现代的文化气息紧紧结合

­  乡愁

­  地标

­  依托宗祠文化+古厝群,打造乡村旅游景点,开辟乡愁文化旅游路线

­  乡风

­  课堂

­  将宗祠文化、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培育文明乡风

­  青石红砖、雕龙刻凤,屋脊上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彩色剪瓷雕活灵活现,与宗祠内各式彩绘图案交相辉映,古韵悠扬、气势恢宏。

­  这是历经时间洗礼的闽南宗祠特色。

­  闽南人素来重视宗祠。它不仅是家族成员祭祀祖先的场所,还是连结姓氏血缘关系的纽带,记录着一个村庄、一个家族的辉煌与传统。

­  在龙文区,分布着大大小小93座宗祠,其中有44座被列为文物保护点。这些宗祠或居于村落江边,或立于城镇社区。近年来,该区因势利导,积极运用宗祠文化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宗祠新“使命”,让宗祠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  如今,宗祠已俨然成了龙文区乡村文化的活动阵地、记住乡愁的主要地标、凝聚乡情的重要平台、乡村治理的有益补充。

­  龙文区梧店社陈氏宗祠本报记者蔡文原摄

­  宗祠成为惠民文化活动场所

­  龙文区新浦路两边高楼林立,联丰浩苑小区正中央,苏氏宗祠就坐落于此。

­  6月仲夏,暮色渐浓,华灯初上。苏氏宗祠广场,准时响起了广场舞曲,伴随着大鼓凉伞的鼓点,广场上一派热闹祥和。

­  十多年前,因为城市拆迁改造等原因,步文镇田丰村村民集中安置在联丰浩苑小区,小区多数居民姓苏。“宗祠是我们精神的归属,也是凝心聚力的地方。当时宗祠搬迁选址时,村民一致同意选在小区里面。”苏氏宗祠负责人苏亚宗告诉记者。2007年落成后,村民们经常在祠堂开展各类民俗文化活动,家里若有结婚、满月等喜事,基本都会选择在宗祠举行。

­  近年来,田丰村将祠堂与社区文化联系起来,定期在祠堂内外开展文化宣传、非遗进社区、书画展、猜谜、广场舞大赛等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而今,苏氏宗祠旗下已拥有老人协会、田丰武馆、腰鼓队三个“团体”。去年8月,在宗祠理事会支持下,村里还组织成立了一支30多人的大鼓凉伞队,大大增强了社区文化的活力。

­  田丰村,习武历史悠久。“平时,很多村民都会到这里来练练武,打打拳,耍耍棍,既切磋武艺,又锻炼身体、充实生活。”苏亚宗介绍。今年3月底,第九届海峡两岸“中华武术大家练”的一场武术交流活动就特意选在苏氏宗祠。“那天,两岸各路武林高手聚在广场上过招,让村民在大饱眼福之余感受传统文化。”

­  “文化祠堂,精神家园”,2015年来,龙文区通过试点建设、以奖代补、积极引导,注重内容建设,在宗祠内开展“六个一”建设,即配有一个图书角、一套阅读桌椅、一套文体器材、一套电视音响设备、一面乡贤文化宣传墙、一组核心价值观宣传画,将宗祠厚重的历史和现代的文化气息紧紧结合。

­  “以前宗祠有活动才会见到年轻人的身影,现在不少年轻人闲暇时会来这里健身、看书、下棋、练书法,风气改变了不少。”梧店村陈氏宗祠负责人陈永辉介绍。今年年初,陈氏宗祠还专门建设了三十多平方米的儿童乐园,让小孩多了个游乐学习的去处,从小接受文化熏陶。“平日里很热闹,看到环境、氛围变好了,很多父母都会把小孩带到这里来,有些父母没空带小孩,就很放心地把小孩直接寄在祠堂了呢。”

­  从之前传统的祭祀场所,到基层公共文娱的新舞台、传播文化的新阵地,在龙区不少宗祠已像田丰村苏氏宗祠、梧店村陈氏宗祠那样成了当地村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

­  原先只有逢年过节才热闹起来的宗祠,如今变成了欢歌笑语不断的“文化活动室”。

新闻推荐

到头了;
下一条:漳州市民遇“不厚道”饮料机 买2元矿泉水“吐出”1元的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