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一些地区赋予宗祠新“使命” 延续文脉焕发生机
依托宗祠文化发展乡村旅游
“咚咚咚”……下午两点整,锣鼓声响起,鞭炮烟花齐鸣。
“快划,快划啊”……在九十九湾内河湘桥段,23米长的龙舟在60多名参赛者的奋力划动下,你追我赶,如箭一般飞驶向终点。
6月12日,正值农历五月初八,又到湘桥村一年一度赛龙舟的日子。湘桥周边应邀的村社,如期而来,参加这里的龙舟友谊赛。当天,翰林第宗祠前早已挤满了观看龙舟赛的村民、游客及摄影爱好者。
蓝田镇湘桥村,位于九十九湾闽南水乡示范段起点,临江傍水,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浓厚。
在这个仅有1平方公里、人口1600多人的村子里,黄氏后人聚居于此。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奉政大夫黄金钟辞官回归故里——湘桥,始建“大夫第”。至民国初期,黄氏家族先后建了贡元第、翰林第、进士第等10余座宅第和民居,构成了湘桥黄氏同宗官宅民居古厝群。历经数百年,大部分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来的宗祠文化,是湘桥宝贵的文化资源。”龙文区文广体局驻村书记黄景林说道。依托这些保存完好的古厝群和文化底蕴,湘桥村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前来考察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
目前,湘桥村正结合闽南水乡示范段建设和富美乡村建设重新规划和设计,计划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景观绿化和相关配套工程,包括对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与修缮,黄氏古宗祠“七星池”恢复与改造、综合整治及水系连接工程。该村村主任黄志松介绍,改造完成后,我们将依托宗祠文化+古厝群,打造乡村旅游景点,开辟乡愁文化旅游路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结合乡村旅游,今年我们将在翰林第开设湘桥讲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针对村民需求,教授国学、养生等方面知识。”黄景林介绍,“讲古”这一闽南老少咸宜的传统表演艺术,也将结合当代优秀道德故事重新演绎,在湘桥古祠堂再现。“宗祠本身就是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开设国学课、‘讲古’等,既有利于文化普及,又可以形成一道特色的旅游景观。”
走进湘桥,明清古厝群成排,小桥流水,老榕树下村妇浣衣;古祠堂里听着老人“讲古”,看着少年上国学课,将成为湘桥另一道唤起乡愁的人文风景线。
传承文化构筑和谐乡风
“今天,面对国旗、面对祖先,我庄严宣誓:我是梧店陈氏子孙,我已长大成人,肩负起成年人的责任……我宣誓要勇敢、理智、谦和、宽容、坚强、诚信,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的大一学生陈怡婷回忆起两年前参加宗祠成年礼时的情景,依旧深有感触,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成人礼仪式有一道是拜谢父母,当时我都不敢抬头看爸爸妈妈,但我相信他们的内心也是和我一样很激动。在向父母敬茶时,看到妈妈眼眶略红,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那时,陈怡婷就暗自告诫自己,要谨记誓词要求,承担起家庭和社会责任。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她和其他十多名同龄人,完成了从少年到成年人的角色转变。从2013年举办首届成年礼至今,梧店村已有50多名青年接受成年礼,并逐渐被周边的宗祠学习和借鉴。
“利用宗祠这个庄严的场所开展成人礼活动,不仅能唤醒村民对传统礼仪文化的记忆,更有助于年轻人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规范今后行为。”龙文区宣传部副部长林进福说。
近年来,龙文区引导村民把代代相传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家风祖训传承下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将宗祠文化和乡贤文化相结合,赋予传统宗祠新的文化内涵,培育文明乡风。林进福介绍:“很多闽南宗祠的家风祖训都要求人们爱国爱家、邻里和睦、敬老尊贤、尽忠尽孝、拼搏奋斗、崇尚俭朴等,这和我们今天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异曲同工、一脉相承。”
不少村社以宗祠为阵地,定期在宗祠召开村民代表会、村重大事项通报会等,倾听群众意见,回应群众期待,及时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化解村民各种纠纷矛盾。“联丰浩苑小区没有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但是多年来我们小区环境一直保持干净整洁,乡里乡亲团结友爱,还被评为市级环境友好型小区。”苏亚宗介绍,我们在宗祠组织村民成立和谐乡村促进会,分成矛盾化解组、财务监管组、民情收集组、活动组织组等6个小组,一起承担起“物业”的职责,乡风越来越和谐。
除了在宗祠里设立乡贤榜、成才榜等,用榜样的力量引领示范后来人,许多宗祠还通过设立教育基金或慈善基金,以实际行动发挥着扶贫济困的作用。截至2015年年底,龙文区已有22座宗祠设立基金。(记者吴静芳通讯员郑季华陈华俐康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