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获得者南靖县委书记张琳光
敢于担当 勇开新局——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获得者南靖县委书记张琳光
党看干部就是看肩膀,看能不能负重,能不能“超负荷”。
——题记
南靖的群众说,张书记工作雷厉风行,说到做到。
身边的干部说,张书记是个“工作狂”,节假日加班是常态。
熟悉他的朋友说,张琳光抗压能力很强,是个“能扛”的人。
2011年6月,带着组织的重托,张琳光到南靖县任县委书记。
甫到南靖,摆在张琳光面前的有几个紧迫的问题: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民营企业面临发展困境,如何破局?群众的民生期盼日益高涨,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推进工作?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如何找准平衡点……
近日,见到记者时,张琳光刚从工地一线调研回来。戴着眼镜的他看起来清瘦,说话却沉稳有力、条理分明。
“越是困难,越要担当。”四年来,张琳光团结县委一班人,紧紧抓住发展、民生和党建三大工作,直面困难和问题,多做“稳人心、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事,迎难而上,勇开新局。
今年“七一”前夕,张琳光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
“既要加快发展,更要绿色发展”
2011年,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延续,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南靖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
万利达,这家税收一度占县财政“半壁江山”的老牌民营企业,此刻首当其冲。企业出口额从2008年高峰时的4.4亿美元下滑至2011年的0.66亿美元。内外困扰,加剧了社会对企业的信心危机。
不安,持续蔓延。作为南靖经济的“晴雨表”之一,作为解决上万人就业的“大户”,万利达的进退兴衰,牵动着全县干部群众的神经。
“万利达是南靖民企发展的象征,寄托着无数南靖人的情感,我们一定要扶它一把!”在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张琳光始终保持着清醒,“当务之急要争取金融支持。”
雪中送炭,企业的金融动脉里汇入强劲血液。在张琳光的积极协调下,省、市、县领导分别召开三场银企座谈会。张琳光解疑释惑,分析企业发展潜力,让银企充分对话,强化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心。终于,金融机构决定,银行授信规模不减小、信贷不抽回。
共克时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迅速展开。张琳光身先士卒,带动各级干部继续服务好万利达集团技改、招工等工作,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重焕生机。
走出困境,风雨过后终见彩虹。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万利达集团接任“掌门人”吴凯庭带领员工改革创新、转型升级、逆势而上。2014年,万利达集团出口实现4.3亿美元,今年预计出口可达5亿美元,上缴税收1.5亿元。“张琳光书记多次到企业调研,千方百计为我们解决难题”,吴凯庭告诉记者。
直面问题,破解难题。正是凭着这股不避事、敢担当的劲头,张琳光带着干部群众,突出工业、旅游、现代农业三大重点产业,主攻高新产业区、中心县城、土楼景区、现代农业区四个重点区域,推进南靖与漳州市区同城化发展。与此同时,南靖县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四年投资60多亿元,建设高等级公路190多公里,基本形成重点区域主干路网,将重点区域与漳州市区串联起来,为重大项目落地、大规模开发打好基础。
“既要加快发展,更要绿色发展。南靖生态本底这么好,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关注企业,张琳光有温情,也有严厉。
因排污超标,南靖一家纳税大户被县里下了整治“通牒”:限期治理,不达标就关闭!
“环保不达标,企业发展就不会长远。”回想起张琳光到公司调研时提出的严格要求,企业主再也不敢抱有侥幸心理,立即投入技改。前后三个月,企业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使得污水排放、单位能耗完全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招商难,但决不能饥不择食,一定要守住‘生态门槛’。”张琳光坚持把生态保护和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让“生态”二字深深嵌入南靖的发展过程中。在南靖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张琳光明确提出,把“生态名县”发展战略提升至“工业强县、旅游大县”发展战略之前,树立“先造环境后上项目”的理念,严把“生态环境关”。在实践中,从防治养殖污染、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入手,改善生态环境;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婉言谢绝了4家不符合产业规划、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项目来南靖投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四年来,南靖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县、全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国家级高新区等金字招牌。与此同时,南靖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良好增长,印证了南靖的绿色发展成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