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获得者南靖县委书记张琳光
“对百姓而言,安居才能乐业”
2011年7月,张琳光上任后的首个接访日。周边的群众赶了过来,一份份信访件递到张琳光手里,强烈呼吁:“我要建房!”
下雨,新修的马路高出宅基地半米,雨水倒灌。
台风,许多老式砖瓦房已成危房,住户人心惶惶。
一家三兄弟,老小十几口住在不足百平方米的危房里……
有关部门统计,那段时间,南靖县九成信访问题都与建房有关。由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需要,有相当一段时间南靖禁止居民在县城规划控制区内自建房屋,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必须的。时过境迁,县情和民情都发生变化,群众要求“解禁”的呼声日益强烈,不少群众的诉求有其合理性,需要政府对原有的规定作出适当的调整。
调或不调,对此干部思想并未统一。有人搬出了“稳字诀”:一旦“解禁”,若抢建风刮起来,会乱。有人念起了“等字诀”:看看上面的政策,看看周边的做法,再等等吧。大家把目光投向了新上任的书记。
紧接着的几次调研,张琳光特意选在暴雨过后。他带着相关部门负责人来到城中村,挨家挨户地走访。在狭小逼仄的民房里,张琳光召开了现场会。
“这样的居住环境,若换成是你,你受得了吗?”张琳光让干部换位思考。他说,对百姓而言,安居才能乐业。
一席话,让许多干部低下了头。
蹄疾更需步稳。调研、论证、再调研、再论证……2013年、2014年南靖县陆续出台政策,下放部分住房建设审核权限,由七部门进行联合审批,严格界定了建房的条件,允许县城和农村住房困难户在规划许可的区域,分期分批申请建设。
一项政策调整,惠及不少群众;将心比心,换来真心支持。在县城,上百户住房困难户建起了新居。许多困难户耐心排队等候分期审批、分批建设。溪边村书记黄秋水回顾政策调整后的情况说:“有放有管,有堵有疏,按政策、按规划办事,村干部管事更加理直气壮了。”
“房子”和“孩子”始终是张琳光关注的重点,他深知教育对于山区孩子意味着什么?张琳光在一次调研中发现,每年有数百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难”,立即研究对策,筹建南靖第一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亲自协调学校筹备、选址、建设等工作。2014年9月,南靖县第三实验小学竣工开学,如今已吸纳600多名来自13个省份和县城周边的孩子。学校,既圆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梦,又让他们的父母免去后顾之忧。
四年来,南靖县先后投入6.8亿元,建设120个校安工程和12个乡镇公办幼儿园,成功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保持各类教育教学质量位居全市前茅、全省领先地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