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教育 > 正文

高中走班制利弊引争论 媒体评论教育改革要容得下

2014-12-22 10:44 来源:闽南网综合 0

  导读:教育部发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引来舆论一片争论,究竟高中走班制该不该实行,实行后会产生哪些影响?家长更关心什么?学生可以容忍哪些?都成为关注热点。那么,走班制是失去朋友还是带来挚友?班主任以何种形式存在?让我们一同来关注。

  相关阅读:走班制”教学是什么?调动学生主动性 利弊共存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要求,2017年起,全国开始高考综合改革,在高考中实施语文、数学、外语3门学科全国统考,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任选3科的考试方法。不少教育专家认为,今后高中很可能将采用走班制进行教学,班主任可能会消失(据新华社)。

  宁波日报:

  分班教学,有它的优势,流水作业,批量生产,用现代工业的方式办教育,提高了培养效率,但它不符合因材施教理念,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为追求更好成绩,出现了“尖子班”“重点班”“普通班”。“尖子班”的硬软件配置要比“普通班”强,有些学校连空调也只装在“尖子班”,进不了“尖子班”,学生就成了“二等公民”。这种分班行为,显失教育公平,所以教育行政部门明令禁止。相比之下,走班制能有效规避歧视、体现公平。语文课进a班的,数学课可能进b班;数学课进a班的,历史课可能进c班。不存在歧视谁的问题,却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

  华西都市报:

  即便在国外已经实行走班制的国家,它也只是部分学校的选择;而走班制的实行,归根结底要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与特长和自主选择的基础之上。

  走班制的最大特色,就是更加契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加尊重每个学生的特长与特点,以实现“因材施教”。落脚于这一初衷,走班制必然要对接的是一种更加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机制,而走班制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也必然要回归到对于学生的多元化评价之上。譬如,走班制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的培育,若仍仅看文化课的成绩,是否能够科学的反映,就值得怀疑。

  潇湘晨报:

  教育改革要容得下“走班制”出现

  对于这样一个被业内认可的新生事物,舆论场似乎并不完全接受,相反却表现出了忧心忡忡的一面。比如,有舆论认为,“走班制”会疏于对学生纪律上的要求,对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未必是好事;没有了固定班级,学生对于集体的认识必然会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团队观念的培养。在新闻的跟帖留言中,部分网友更是直言不讳:“走班制”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有人管尚且不愿读书,没人管更是难以想象。

  一言以蔽之,新一轮改革在于让学生从教学的被动接受角色转变为主动选择的角色,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那么,相对应的高中教育,就应该从封闭式的主导全科分数提升,向着开放式的尊重和满足学生兴趣需求方面转型,从而全面提升教书与育人的质量。诚如此,人人都是班主任,“走班制”又何惧之有?说到底,“走班制”不过是一种教育形式,并不关涉教育内涵。如果连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的出现都容不下,一味抱持着既有形式和方式,又何谈教育实质的改革?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闽浙名师会师漳州 观摩研讨小学美术教学方法
下一条:“走班制”教学是什么?调动学生主动性 利弊共存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