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教育 > 正文

孩子的朋友圈莫与父母“失联” 搭建沟通的桥梁

2015-02-04 10:02 来源:闽南日报 0

  微信,大家肯定不陌生。作为移动终端的主要即时聊天工具之一,它俨然已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亲朋好友的生活情况和最新动态,拉近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若即若离;通过它,我们关注朋友圈里的各种分享,掌握新鲜资讯,随时转发点赞,时刻复制收藏……

  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也进入微信世界,爸妈群体进驻微信平台后,不少年轻子女开始为此发愁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让绝大多数的子女选择朋友圈对父母屏蔽,甚者直接把父母“拉黑”。

  为什么最亲最爱的人却进不了朋友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与父母“失联”?记者就此话题展开调查……

  孩子

  父母“监视”的爱令人“窒息”

  “只要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发照片、写状态,父母很快就会打来电话,‘最近发生了什么事吗?你写的那些话是什么意思?’‘怎么这么晚还没睡?还在和谁聊天?’‘不要什么事情都发,让所有人都知道你每天的行踪有意思吗?这是很不成熟的表现’……”就读于闽南师范大学的林静非常郁闷,“我周围的同学朋友基本上把父母或是亲戚都给屏蔽了,实在是受不了他们狂轰滥炸似的关心,自己完全没法有个人的空间和思考,一点小心情、小情趣他们都会无限放大来询问你,一想到还要为此解释说明,那个心累啊!”

  “我知道他们是因为太在乎关心我,但我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啊!不希望他们动不动就怀疑这怀疑那。”正读高二的付月新提到父母就有说不完的苦恼。她说,本来想着在学校住宿,可以逃离父母那种“监视”的爱,但没想到还是逃不开父母的“火眼金睛”。付月新告诉记者,她在朋友圈中发的每一条信息,父母都会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而且表现出来的多是对她的不信任,比如担心她没好好学习、担心她交了不好的朋友……折腾得她现在都不敢在朋友圈发状态了。

  瑞雪的父母都是70后,算是比较“潮”的父母。“我父母挺早就开始玩微信。我只要写了一点什么,特别是心情不好、厌烦学习之类的话,父母就会立即回复,不停地询问详情。”瑞雪说,她现在在朋友圈里设置了分组管理,一些无关紧要、不痛不痒的内容就公开让父母看到,其他比较“隐私”的内容就只发在除去父母、亲戚外的分组里。“‘拉黑’他们我做不到,感觉有点残忍,毕竟他们是因为太爱我才会这样过分关心,我只能选择这样变相的屏蔽方式减少与他们之间的摩擦冲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瑞雪有些无奈。

  父母

  关注他们的一切只因为爱

  “现在的高科技产品更新速度实在太快了,刚刚才学会qq聊天没多久,孩子们又开始玩微信,赶不上他们的脚步,总有种会和他们越离越远的焦虑感。”张阿姨的儿子在省外读大三,一年也就暑假寒假回家两次,对儿子的相思之情总是与日俱增。“以前和儿子联系都是打电话,可近年来微信的兴起让我有些措手不及,看他放假回家一整天都捧着个手机在语音,总见他按着屏幕发个不停,好像很有趣,我便叫他教我使用,这才发现微信的功能实在是太强大了,最主要的是我可以随时了解到他的一举一动。可是最近不知怎么的,他的朋友圈一下子全空了,他说没意思就全删了,可我总感觉很奇怪。”张阿姨有些失落,“有天他把手机放在桌上,屏幕亮着正显示着他发朋友圈的内容,我偷偷问了同事才知道,原来我看不到他的朋友圈是因为他把我屏蔽了。”说到这里,张阿姨难掩伤心,“我只是出于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关心,为什么他就这么不能理解。”

  “我从来没见女儿在朋友圈里发过啥。”李叔叔说,女儿今年读高一,不久前他主动加女儿为微信好友,但从来没见过女儿在朋友圈的分享,偶然和侄儿聊天时,才知道其实女儿经常在朋友圈发表心情、分享状态,他什么也看不到,是因为一开始他就被女儿给“拉黑”了。

  分析

  为了“自由”不想被“束缚”

  孩子为什么要在微信朋友圈里屏蔽父母呢?

  第175医院儿科主任龙冬兰告诉记者,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此时,他们有自己的生活逻辑和思维方式,认为自己已是一个大人,应该有自己的空间,而父母却在潜意识里一直认为自己的小孩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应该管束。这样就激化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

  父母在与子女成为微信好友之后,过度关注孩子发布的信息,会让子女产生私生活受到打扰甚至窥探的反感,久而久之就会抗拒与父母间的微信交流,也正是子女屏蔽父母微信的原因所在。

  同时,现在的教育体制是以“分数论英雄”的,父母希望孩子只需要学习,别的事情都可以忽略。久而久之,父母就越来越不了解孩子究竟需要什么,只是把自己的想法一味强加给孩子。而孩子认为父母和自己是两个世界的人,根本无法交流,所以直接把父母拉进了微信“黑名单”。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四点还是比较能概括孩子屏蔽父母的主要原因:第一、他们不想被窥探隐私。学生时代同学朋友之间肯定会有许多秘密是不愿和父母分享的,而微信正是他们与除自己父母以外最亲密伙伴之间的联系。第二、追求自由。现在的教育模式也导致孩子认为父母是管理者的角色,而现在的孩子很有自己的生活逻辑和思维方式,认为自己已经成年,不该处处受到大人的管束,大人的约束给他们带来一种无形的压力。第三、父母在管理子女的时候“太想”关注孩子们的一切。父母自孩子落地时就时刻挂念着自己的孩子,父母的本性使得他们时刻都想保护自己的孩子,密度太大,起了反作用。第四、代沟问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话题永远都是那么几个,而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话题却是千万个,年龄的差异导致代沟性的存在肯定是难免的。”龙冬兰说,这种现象反映出当下以家庭观念为核心的父母关爱遭遇到子女的权利自由观念,两代人有着自己的爱和怕,才衍生出微信拉黑父母这样的情感断裂和互动脱节。

  所谓“白天不懂夜的黑”,父母与子女在“是否向对方开放朋友圈”问题上如此悬殊的对比,展现出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某些侧面。在一个“长幼有序”的文化里,父母跟子女的关系,毕竟不能跟朋友关系等同,能跟爸妈称兄道姐的也只是少数,朋友圈“圈”不尽血缘和亲属关系的复杂性。

  建议

  互相尊重和理解搭建沟通的桥梁

  长期致力于研究儿童心理学的专家郑文娟老师表示,父母越是进入朋友圈“监视”,子女越是屏蔽父母微信,父母与子女之间越容易产生隔阂,彼此很容易激化矛盾。

  所以,首先子女要理解父母“爱子的心情”,不应采取屏蔽微信朋友圈、“拉黑”这样的方式来对抗和抵触,毕竟天下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源于对孩子无私的爱;如果子女感觉受到打扰,可以采取直接沟通或者微信分组等软性方式进行解决,建立和谐的相处关系。而家长在生活中应多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多抽时间陪子女,走进他们的内心,多听听他们的想法,不要急于说教和指责,多聆听子女的倾诉,多给子女自己的空间。

  “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还是交流,而这种交流应该要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从小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郑文娟说,和孩子好好地沟通,需要遵循三个原则。首先是尊重,不管孩子说得对不对,都要让孩子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而不是指责他,这样孩子才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愿意和父母沟通;其次是认同,不要总觉得孩子还没长大,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独立的观点看法,无关原则性问题的时候,父母应该学会理解认同他们的想法,这样才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一个世界的人;最后是引导,虽然孩子在青春期都有了自己的念想,但有些想法还不成熟,可能有些欠缺,这时父母就要引导他们,告诉他们怎么做才是对的,而在告诉他们时要用商量而不是指责的语气,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在关怀中教会他们道理。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人大代表建议优化农村师资队伍 绘画等几乎没有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