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能量“发泄卡”在漳州小学传播 拨12318可投诉
负能量“发泄卡”在小学传播
心理医生:小学生是非观刚萌芽,易受影响;漳州教育与文化部门将调查禁售
各种恶趣味的发泄卡,引发家长反感
闽南网4月24日讯 最近,上一年级的小琪迷上了一种“发泄卡”,让家长许先生很担忧。因为这种卡片上有恶搞的图片、发泄式的文字,还可以填上其他人的名字,以此来嘲弄、诅咒。许先生觉得,这给孩子传递了很不好的信息。
海都记者走访发现,这种“发泄卡”是前阵子风靡全国的“校园诅咒卡”的改装版本,漳州市区部分小学周边仍在售。
解放军第175医院心理咨询师黄秋娟认为,小学生的是非观念刚萌芽,从众现象普遍存在,易受这种“负能量”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用负面的方式来对待。
对此,漳州市教育局表示将调查,并敦促学校老师开展相关教育。而漳州市文广新局表示将立即处理此事,市民如果发现商家出售,可拨12318投诉。
恶搞式发泄卡 学校周边在售
记者在漳州市区新桥小学、龙师附小周边的文具店,找到了许先生所说的“发泄卡”。卡片比扑克牌略小,上面是恶搞式的卡通图案,下方是文字框,有一空白栏,底下是“走在路上被狗追”、“鼻子长成大鼻子”、“考试0分”等文字。许先生说,小琪的同学教她,在空白处填上同学的名字,同学就会倒霉了。
在漳州市区西桥小学、东铺头小学周边的文具店,店员说,这类发泄卡是由上学期很流行的“校园诅咒卡”演变过来的,去年,“校园诅咒卡”卖得很火,但被文化部门查了,他们就不再卖了。
学生认为好玩 家长教师反感
漳州市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小欣说,上学期,他们班上可流行玩“诅咒卡”了,因为图片颜色鲜艳,漫画又很搞笑,和同学开开玩笑,增加气氛很好玩,但后来被老师没收了。最近,也有少部分同学在玩“发泄卡”,老师也还没发现。
海都记者了解到,多数家长和老师对这类“诅咒卡”、“发泄卡”很反感,也有些担忧。杨先生说,他的儿子之前也在玩,他很生气,特别跟老师提了意见。“生产这种产品的商家没有良心,卖这种产品的店家也不负责任,家长平时工作忙,有时候没有留意,以为孩子玩的是普通的卡片,仔细看内容后,吓了一跳。”
漳州市实验小学的林老师说,小学生还没有独立判断能力,相互之间很容易受影响,在小学校园间传播这类卡片,是一种负能量,直接扭曲、危害孩子纯真、健康的心理。
此类卡片禁售 可拨12318投诉
昨天,海都记者将走访调查的情况反映给漳州市教育局德育科。德育科邹科长表示,将联合文化部门,对小学校园周边进行调查,禁止此类卡片售卖。与此同时,还要求小学班主任针对这方面的现象开展教育,让小学生们了解这类卡片的危害,从而引导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漳州市文广新局文化市场科工作人员则表示,这类产品影响学校周边的正常秩序,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厂家生产、商店出售这类产品缺乏社会责任心。文化部门平常定期或不定期,对校园周边文化产品等进行相关整顿、查处,通常对此类违规产品进行收缴,情节严重的将罚款。对海都记者反映的情况,他们将即刻核实处理,市民如果发现还有商家出售此类违规产品,可拨打12318进行投诉。
□心理分析
孩子负面情绪应发泄 父母不应立刻喝止
解放军第175医院心理咨询师黄秋娟认为,这类产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心理尚不成熟的小学生。这会导致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用一种负面的方式来对待,长久下去心灵会扭曲。用这种卡片来宣泄内心对他人的不满,是一种“负能量”。小学生的年龄段比较特殊,是非观念刚萌芽,从众现象普遍存在,这类不良产品对小孩的影响不容小视,家长、教师要警惕,保护孩子,及时进行教育。
而孩子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发泄,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现在的孩子承受压力大,出现负面情绪,缺乏一些合理的宣泄方式和渠道。因此,建议父母为孩子提供发泄的渠道,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比如,看见孩子闹情绪,有些父母就感到烦躁不安,其实孩子愿意在父母面前表达内心的感受,正表示他对家庭存有一定的信心和安全感。所以,当孩子闹情绪时,父母并不需要立即喝令孩子收拾情绪。
如果可以的话,尽管让孩子有些时间来发发脾气,等他安静下来之后,再慢慢了解情况,教导他如何处理不快。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偶然发一两次脾气、哭一场,对精神健康是有益的。(海都记者 周杨宁 白志强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