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生意拼人脉监管尚空白 如何维护权益?
近两年,“微商”这个专做“朋友圈”的生意迅速在城市移动终端群体中兴起,而相应的监管几乎是空白。特别是一些私房自制食品一旦出现问题,那些没有执照的卖家们,只需要关闭虚拟世界中的店铺或者注销微信号,就能很快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如何保障消费者权益?目前尚未可知。
小林是一家公司的文员,每天中午都要打开手机,看看朋友圈里发了什么美食,看到中意的就询价、下单,最多半个小时,就能享用到热腾腾的午餐。记者仔细看了一下,小林的微信朋友圈里,至少有20个微商,他们都是熟人或者朋友圈里互相推荐的熟人。不过,消费多了,小林有时也有点心慌慌的。
公司白领 小林:其实基本都是朋友介绍的而已,也没有认识。它没有实体店,相对的话,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没有保障。因为它本身没有店,你要去哪里找他,你只有一个微信一个电话号码,而且也没有办法去证明。相对如果真的出了什么事情,你是找不到他人的。
小林点餐的这些微商基本都是家庭生产网上销售模式,背后面临的正是食品安全和相关监管的拷问。记者以私房菜食品安全为由向12315热线投诉,却被告知,由于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办法帮助维权。
12315热线工作人员:食品质量问题的话,要有在开店营业的经营者才监管得到。如果是个人在销售的话,是监管不到的。
没有开店营业就无法监管,一旦出现食品问题,消费者权益将很难得到保障。那能否要求微商们统一办理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等相关证件呢?继续来看记者的调查。
记者在县城参观了多家微商制作食品的环境,卫生状况参次不齐。前不久刚刚加入微商营销队伍的小刘,凭借超高人气,单单烤乳猪每天就能卖出好几头。微信营销的惊人市场量,让他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微商 小刘:卫生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像我们做餐饮是不能开玩笑的,都是要对客人负责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