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鬼乡》拍摄过程背景介绍 历经14年坎坷上映
在导演赵正莱眼中,《鬼乡》历经14年坎坷最终能够上映,以及能动员到近300万人次观影,可谓一个“奇迹”。而另一边,李濬益导演也原本对《东柱》的商业回报没报任何期待。但这两部电影就实实在在的“火”了。在观众的口口相传下,《鬼乡》从最开始的20块银幕,逐步扩映至700块银幕,而《东柱》也由300块银幕增至近500块。在韩国最大的门户网站naver上,前者的网友评分为9.23,后者更高达9.45。
《鬼乡》讲述了1940年发生在被日军掳走的朝鲜慰安妇少女身上的故事。导演为影片取名“鬼乡”,意在抚慰亡灵,召唤这些受害少女魂归故里。该片最初因预算不足险些流产,但最终还是在众筹网站得到75000名韩国网友的支持而开机,最终耗费14年时间才得以与观众见面,制作过程异常艰辛。
除了初期网友的支持,《鬼乡》在制作的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来自各方的援助。就在去年7月,影片还在美国新泽西召开过一次新闻发布会,当时在华盛顿Rayburn House Office Building举行的慰安妇决议案通过8周年纪念仪式上,曾经播放了《鬼乡》的宣传影像。此外,影片在上映后得以迅速扩映,也与观众不满银幕数太少的抗议密不可分。
据韩媒报道,韩国首尔的一位高中老师在得知影片的银幕数和上映时间不理想后,就包下首尔江南一间Megabox影院的5个影厅的430个座位,在推特上发出《鬼乡》的看片邀请,并且得到了市民的热烈响应。据《鬼乡》宣传方透露,目前影片还陆续接到了许多来自海外的上映邀请。并已确定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等地,以影院上映或是电视播出的方式与更多观众见面。
《鬼乡》众筹开机 《东柱》去商业化
画作《浴火的少女们》成为了电影《鬼乡》的起点 《鬼乡》导演赵正莱面对媒体总会说这样一句话:“《鬼乡》能拍出来,到能上映,再到现在得到观众的认可是个奇迹。”
2002年,赵正莱导演在一次慰安妇受害老人的慰问公益活动中看到了一幅出自慰安妇老人姜日出之手的画作,名叫“浴火的少女们”。画中一群少女的尸体在山林里的大坑中被焚烧,老人家说这是她亲眼目睹的一幕。那之后,赵导演就决心把姜日出老人的故事拍成电影作为证据留存下来,并动笔创作剧本,故事的开篇就是被烧死的少女穿着白衣做了一个在天空飞翔的梦......
2008年剧本创作完成后,赵导演开始寻找投资人。但最终都因为“不够商业”,“没有大众性”,“慰安妇题材敏感”接连被投资公司婉拒。赵导演还透露,当时曾经遇到过中国的投资商,对方提议将故事的主人公改成中国人,但最终被赵导演拒绝了。当时的制作人还亲自给200多个朋友发了消息,但都如石沉大海。最终导演无奈只能借助众筹网站,有幸得到了75000名网友的支持,筹措到了相当于总预算费用一半的12亿韩币(约750万人民币),总算在去年6月开机,在随后两个月的拍摄过程中,经费连连告急,甚至一度停拍。期间,《鸣梁海战》的特效执导尹泰元和韩国独立运动领袖金九的重外孙,都为影片提供了帮助。
李濬益导演(右)和姜河那(中)、朴正珉在片场
去年8月影片拍摄完成后,问题又来了——找不到发行公司。《鬼乡》制作公司JO娱乐的林成哲制作人事后回忆,“当时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一旦找不到发行公司,就将影片在youtube上公开”,这个“下下策”甚至被写进了发行合约书。对于这一决定,制作解释是因为他们拍摄电影的主要目的还是想让更多的人们看到它。所幸发行的问题最后也得到解决。最终,就在赵导演看到画作《浴火的少女们》14年后,电影《鬼乡》才得以与观众见面。
至于《东柱》,有《王的男人》《思悼》导演李濬益的“品牌保障”,想要到投资并非难事。但李濬益导演最初就没打算将它拍成商业电影,“可能是(低预算)能让电影变的单纯吧,拿到太多的钱就有了太多的责任和顾虑,反倒会掩盖本质的东西”,李濬益导演如此阐明了他的初衷。而为了让影片保持纯粹,男主角的人选也刻意避开了当红小生,而是选择了当时仅在几部影视剧里演过小角色的姜河那。
决定拍摄这样一部“纯粹”的电影,还要追溯到李濬益导演的一次日本游历。多年前,李导演在日本同志社大学看到了一座尹东柱石碑,他当时心里很不爽,和好奇杀死尹东柱的日本人为什么要为他立纪念碑?由此,李濬益导演对尹东柱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翻阅无数资料后,发现自己对这个被写进韩国教科书的爱国诗人知之甚少,甚至有许多应该被铭记的事情,正在被韩国人遗忘,于是便产生了拍摄尹东柱传记电影的念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