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30年教学路 云霄县和平乡残疾老师坚强
在云霄县和平乡宜谷径村,每天早上六点多,人们总会看到57岁的老教师高养清拖着残疾的躯体,用一辆老旧自行车当特殊的“拐杖”,一步接一步艰难地行进在从他家里通往宜谷径小学的泥路上,靠着这种特殊的“拐杖”,高养清30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到教室扶墙站立给学生们上课。
“一不小心就会跌倒,他也记不清在地里摔过多少跤。”宜谷径村村民高建国说,30年来,高老师经常是老伤没好,又添新伤。每当天气不好,他总是早早出发,从来不让自己耽误孩子们一分钟。“高老师家离学校有500米左右,可他的身体状况连上下台阶都吃力。”说起高养清,宜谷径小学校长张伟平的语气中充满了敬重。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多次劝他病休,但都被高养清婉言谢绝了。
1977年,高中毕业后的高养清见山区师资缺乏,回乡当起了一名民办教师。1984年,高养清从云霄师范进修毕业,还是选择了回到家乡的宜谷径小学任教。1985年,厄运却悄然而至,高养清被确诊为胸椎瘤。手术虽然成功,但由于腰部胸椎瘤压迫到了腿部神经,他也从此丧失了健步行走的能力。在妻子和同事的鼓励下,他悄悄地试着坐起来,扶着墙壁,拄着拐杖学走路。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可以借助辅助工具,站了起来。在家休息了两个月时间,他不顾家人和同事的劝嘱,又回到了学校,坚持重返讲台。在教学工作中,高养清要克服很多困难。当他要起身板书的时候,必须一手扶着讲桌,一手抓着黑板边沿,用双手支撑着整个身体站立起来。所以每一次“起身、站立”的动作,都让身旁的人为他捏一把汗。即便这样,高养清仍坚持进行课堂巡视,还不时俯下身来为学生检查作业,又扶着桌子,一步一挪地逐个检查。下课时,他搬张小板凳,坐在教室后头,给孩子们解答些问题。为了让学生得到及时的指导,每个周末的上午,他还会专门到学校,等待孩子们来问问学习难题。
在38年的教学生涯里,经高养清执教的班级,获得了40多次学期成绩学区第一。1998年9月,高养清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虽然不能像健康人一样自如行走,高养清却始终快乐爽朗。他说:“我和讲台打了三十多年交道,三尺讲台虽小,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舞台。只要我还能迈上讲台,我就要坚持下去。残疾是后天的,人生改变要靠自己,健全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晨报特派漳州记者 黄旭 通讯员 方章雄 张志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