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报刊亭遇上铁腕城管 是留?是移?该如何转身?
闽南网3月1日讯(闽南网记者 王惠敏 文/图)当前,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报刊亭难以为继问题突出。和很多城市存在的情况一样,漳州的一些报刊亭还与发展中的城市管理有着不可躲避的矛盾。
在云霄县城原有4个报刊亭,已拆1个,目前有2个面临迁移。近日,因旧城改造需要,城管拟迁一处经营约21年的老报刊亭,邮政公司不同意迁至人流少的新区,双方据理力争。而这地方又是一群忠实读者的阵地,老人家的不舍情结在发酵。究竟,小小报刊亭,将何去何从?
云宵县元光小学斜对面的这家报刊亭也将面临迁移。
老报亭终要面临迁移 如何安置是管理焦点
处在云霄县城云漳路拐角处的报刊亭,就是当地人所说的经堂口这家。它的主营者是位79岁的退休老人。29日下午,闽南网记者到现场采访时见到的是他的老伴陈幼贞和儿子陈建伟。
陈建伟介绍,这是家纯粹的报刊亭,只卖从邮政过来的报纸、杂志等书刊,约有21年的历史,他们接管了6年左右。现在每天的销售额是70至100元左右,每月约1500至2000元,利润大概15%。
“这个肯定不应该拆,它其实也是一个便民的窗口。”陈建伟说,每天大概有几十位顾客,主要是老人、学生和老师,后两者常买《读者》、《意林》等杂志。有的老人非常喜欢亭中的报刊,听说要拆移,千叮万嘱他一定要坚持不能拆,不然无处买报纸。老人家腿脚也不方便,去邮局的路又远,平常大家到这儿除了买报、看报,还可交流聊天。
其母亲陈幼贞虽已退休多年,但仍然喜欢看报纸。为了让周边群众随时都可以买到报纸,她每日12点至15点代替老伴看管报刊亭。她认为,中国文化非常重要,报纸是很好的传播渠道,也可通过报纸关注国家形势。周边的老人来这很方便,没有一个地方比这儿好。
在转移一事上,云霄县城管局局长柳启生回应,云霄县的主干道现在是零占道经营,这种“云霄模式”已在全市推开。他不否认报刊亭曾发挥的作用,但现在城市管理力度加大,品味要提升,邮政应该服从协调转移。考虑到存在安全隐患、环境卫生等因素,经堂口的报刊亭处将建起花坛。
“放在那里,现在很不雅观。我们明确主干道不能占道,它已经涉及到主干道占道了。”柳启生说,该报刊亭一定要转移,邮政要求就近安置,但无处选址。他们建议将报刊亭迁移至当地新行政中心区的市民公园,却遭拒绝。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