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报刊亭遇上铁腕城管 是留?是移?该如何转身?
而漳州市邮政报刊零售公司经理助理郑丽芬介绍,该县城的新区距离中心区较远,那里基本上没人。“报刊就是要便民,首先服务是人,如果没人,报刊放在那边,经营者生存就是个问题,怎么去服务?”她表示,当时4个报刊亭都经过审批设置,希望根据邮政管理条例,相关部门互相来配合,好好把报刊亭就近安置。
该处有报刊亭20多年,因城市改造,将建起花坛,转移该报刊亭。
据了解,根据《福建省邮政条例》,城市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应当按照方便群众的原则设置邮筒(箱)、邮政报刊亭等公用设施,由邮政企业编制设置方案,经城乡规划等有关部门批准后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邮筒(箱)和占地十平方米以下的邮政报刊亭免收城市道路占用费等相关费用。邮筒(箱)、邮政报刊亭确需迁移的,应当就近安置。
在采访中,柳启生也讲到,有报刊亭存在卖矿泉水、饮料等情况,属变相经营。这样,其他经营者有意见,他们难以统一管理,将报刊亭转移后,邮政公司还得保证它不能变相经营。
针对变相经营这一问题,郑丽芬表示,他们是引导报刊亭做一些便民项目,如缴水电费、卖手机配件、代收包裹等。如果城管觉得是经营违规的项目,可以配合整改。
在云霄县城内,还有一处面临转移的报刊亭是在该县元光小学斜对面。这家报刊亭经营有杂志、教材、矿泉水、文具等。据经营者罗女士介绍,刚开学,生意不是很好,每月利润约1000元。如果要迁移,需到较热闹的地方。记者从城管局得知,该报刊亭因设置于有盲道的人行道,今后也将被移走。而该县的第4个报刊亭不占用人行道,暂留。
升级转型报刊亭 融合到现代服务网络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信息化快速发展。如今,买报刊的人越来越少,报刊亭占道、变相经营等诸多问题层出不穷。当城市建设管理与文化传播存在冲突时,又该如何处理呢?记者采访了闽南师大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黄耀明,他提了几点建议。
首先,升级报刊亭,推进数字化。有些城市的做法,就是升级整个报刊亭,推进数字化报刊亭发展,避免占道,影响交通。如在小区内设置数字化报刊站或便民服务点,阅读也方便。
其次,将报刊功能融入便民服务店。在小区门口、公共场所的小卖铺、小商店,甚至便民超市,把卖报刊、杂志的功能放如其中,可避免老人家买不到报纸。
再者,不一定一次性全部取缔,要逐步改变。应取缔一些确实危害公共交通和管理的报刊亭。而有的报刊亭本身不占道,是老百姓集中的地方,并且经营得挺好,就可以维持。
现在报刊虽越来越不适应整个社会发展需要,但是它的功能还在,至少有部分人愿意阅读。在全国很多大城市采取升级、转移载体等做法。在黄耀明看来,要解决当前的矛盾,城市管理部门、邮政局、经营者要进行沟通。拆了以后,怎么办?这一后续问题需要解决,不能一下子堵死,而是要寻求一种新的城市管理路径,把报刊亭的功能附加到现代服务的网络里去。其关键是要逐步转型升级,进行城市间服务功能的叠加,这需要一个过程。
而针对普遍存在的卖饮料等其他商品的现象,黄耀明认为,报刊亭本身是由邮政公司管理的一种特殊的行业,如果卖饮料等东西,就已违规。它的功能应附在别的载体上,而不是去承载别的功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