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闽南著名学府今成遗址 漳州白礁村人默守十余年
闽南网8月21日讯(闽南网记者 王惠敏 文/图)在白礁村,关于华圃书院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地流传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仅为曾经盛极一时的闽南著名学府而骄傲,更想保护好仅存的残垣断碑,甚至希望华圃书院能得以重建。
华圃书院始建于宋朝,位于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白礁村的龙池岩上,占地1000余亩。这里曾是仕者求学之地,是“文圃十八景”之一,如今,只能从遗址、残碑及历史记载中窥见其貌。
十几年来,白礁村的周大古(前)、潘清典(后)等人一直在抢救、收集和保护遗留文物
华圃书院规模大 传说有99间书舍
散落的断碑、残存的石刻、重修的古桥……置身于龙池岩上,依稀能探寻华圃书院的影子。
在龙池岩上的观音寺里,留有一块华圃讲堂碑。据碑记记载,唐时进士谢氏兄弟,曾在此苦读诗书;五代时主簿洪文用等隐居于此。宋进士杨志为纪念先贤事迹,建立“三贤堂”以祀之。
宋时,龙池岩隶属于同安县。理学家朱熹及第后,于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首仕同安主簿。因慕“三贤堂”之名,曾登临龙池岩游览。后在龙池岩上建立玉屏讲堂,亲自讲学,四方学子纷纷登岩求教,影响日益扩大。附近不少人在岩上建造书舍,供子弟就学。传说,书舍共有99间,傍山而筑,鳞次栉比,雄伟壮观。朱熹为其题下“溪山第一”匾额,并易名“华圃书院”。至今,龙池岩的山腰路口还存有“华圃书院”的古碑。这是朱熹一生中创办的第一个书院,关于他的故事也仍在民间口耳相传。
华圃书院是当时闽南规模最大的学校,被誉为“闽南第一学府”。该书院培养了诸多人才,如明末著名东林党人进士周起元、进士林魁,清进士名绅黄涛、儒商潘振承、进士潘文进、潘有为等都曾就读于此。明洪武元年(1368年)名儒胡宗华也曾在此设馆授徒。
“旗杆林”遭破坏,所剩无几,有的散落于垃圾之中
“竖旗杆”是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物,明清时期非常盛行。科举时代,秀才成为贡生后,在宗祠或家宅前面竖根旗杆,以示荣耀,且以此激励后学。华圃书院也有各地学子学成后立于母校的旗杆数十座,但多已造毁坏。现在在山间,还可寻访到一些。
旧时名校成遗址 乡人护文物多年
据了解,《厦门碑志汇编》一书关于龙池岩和华圃书院的碑记,就有11篇。华圃书院于清代多次修建。自光绪二年(1876)那次重修后,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书院和其他景观已无迹可寻。
上世纪90年代,一些外地人听闻白礁文圃山上有宋代文物,便盗走了一些石碑、石狮雕、石臼等物件。来自白礁村的农民企业家周大古知道后,招募了一支义务护宝队,甚至专门请村民长期蹲守。2002年至今,有3位村民在文圃山上坚守了13年,两个石臼和一块“紫阳遗迹”石碑也被追回。
60岁的潘清典老人是其中一位村民。他的家在白礁村潘厝自然村,在山上开了家小杂货店后,就开始看管华圃书院遗存文物。一起看管的还有他91岁的父亲,老人虽年迈,但身体健朗,能担重物,有空就在山里“溜达”。
“从小到大一直住在这里,老一辈也经常给我们讲书院的故事,这也培养了我们要保护华圃书院的意识。”潘清典老人说,华圃书院原是全国闻名的,本地人对它的历史文化很了解。但白礁村原属同安,在漳州很少人知道。
潘清典老人介绍,传说,十八世纪时被评为“世界首富”的儒商潘振承曾在此读书,乾隆皇帝与他有交情,便来此拜访,所以华圃书院才日渐兴盛。因为朱熹在这里施教,很多大人物都来过。当时,学子住在书舍都需自带米等食物。潘振承也曾捐资修华圃书院及紫阳祠,增餐钱,以供远来学者。
在老人家孩提时,这里有非常多文物,但大家缺乏保护意识。石柱、石条、墓地里的唐三彩等都遭到偷窃,很多则被毁坏。“现在时不时有人照看,所以也比较少出现被偷、被毁坏的情况了。”他说,现在已没人敢偷盗文物,但要真正保护起来,还需要政府主导开发。
周大古已自费投资400多万元修路。现在,上龙池岩的山路不仅修建了护栏,也成了盘山公路。他还在半山腰上修建了停车场和龙池阁水池景观,并计划投入5000多万元重建华圃书院。他告诉闽南网记者,华圃书院的重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希望社会有识之士一起出钱出力,更重要的是能得到政府的支持。
漳州市政协委员潘世孟认为,华圃书院留有很多遗迹、传说和诗篇,文化底蕴深厚,将儒释道文化相结合,且体现中西文化交流,培养了很多人才,又背山面海,景致优美。如果不加以挖掘保护,甚是可惜。生于斯长于斯的他,自十年前开始,就多次提案,呼吁保护弘扬华圃文化。他觉得,通过政府主导就地重建华圃书院,恢复当年风采,也能带动文圃景区的建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