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成制罐总舵主严和成: 隐形冠军的起飞与回归
闽南网6月8日讯 在和成制罐办公楼,有四间无论从结构还是布局上都一模一样的办公室,董事长严和成的办公室恰好在中间,另外三间分属他的三个儿子,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汇报工作。严和成是漳州第一代企业家,1985年创办罐头厂,1991年转型制罐业,30年来,成功将企业打造成少为人知的漳州制罐行业的“隐形冠军”。
现在的严和成已经很少进入自己的办公室,已经71岁的他,将企业的日常事务托付给了三个儿子。不过,他依然有操不完的心,两天不到生产线去转一转,不跟老技工聊一聊,就会觉得不踏实。
古稀老人严和成还在路上。8月8日,严和成将飞往威海,在那里,有一个项目等着他。按照他的规划,项目一旦谈成,将投产鱼类罐头。30年来,从最初的罐头起家,到制罐业实现飞跃,再到现在意图回归罐头行业,严和成的事业经历了一个轮回。
“憨人有憨福”
对于自己的成功,严和成自称“憨人有憨福”。和成制罐的起飞是从一家最普通的村级罐头厂开始,1985年,时年41岁的严和成开始在事业上大踏步发展。他与同村的4名“小伙伴”东拼西凑2.5万元,开办了水果罐头厂。创业之初,本着对严和成为人实在、做事认真的“憨”劲的认可,大家都把他当成了罐头厂的主心骨。严和成说,“当时大家不计较,拧成了一股绳,虽然创业初期很辛苦,但是没有人有怨言。回想起当初,还是很开心的!”
真正让罐头厂走向成功的是来自河北邯郸一家供销社的8万元货款。而更为神奇的是,这家供销社张主任只在漳州宾馆跟严和成见了一面就达成了协议,甚至先预付了8万元货款。
8万元货款相比2.5万启动资金简直就是一笔天文数字,而且是根据供销社的需求,逐步供货。这等于给了严和成充裕的资金,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尽管时隔30年,但一提起这个事,这位老企业家还是发自内心的开心。
严和成说,他的运气真的很好,属于“憨人有憨福”。供销社张主任为何如此信任他,随后他才知道,张主任对他的印象很好,“觉得这个人很实在,不会乱来!”
关键的一跃
评价严和成“憨”是对他的认可,但是“憨”并不是傻,相反,严和成有着十分独到的战略眼光。
在当时的漳州,像严和成这样的罐头企业有不少,但制罐工厂却紧缺。为了满足生产,严和成也跟其他人一样,骑着自行车排队买罐体。敏锐的他意识到,比起做罐头,当时的制罐行业才是市场真正稀缺的。“就好比河对岸有金矿,所有人都去投资掘金设备了,而这个时候有人却改变思维去造了一艘船,想过河掘金,你只能坐我的船。”
打定主意后,严和成说干就干,他马上改变创业方向,购买生产罐体的设备,开始了他长达23年的制罐产业。当时的制罐设备非常昂贵,严和成买不了最好的瑞士进口设备,就从汕头出产的国产制罐生产线开始,一步一个脚印。
严和成说,自己高小都没毕业,文化程度不高,心也不急,做事更是一如既往的脚踏实地。跟着严和成20多年的会计告诉海都记者,“老严不看重下属的学历有多高、也不喜欢别人在他面前夸夸其谈。你只要踏踏实实地干,拿出自己的切实成绩来,他就会很高兴!”
到如今,和成制罐已经发展到拥有漳州、晋江、山东三处生产基地,拥有马口铁卷材剪板、印铁涂布、制盖、制罐等各种生产线60多条,年制罐制盖能力30亿罐(片),并于历年不断引进先进设备,创造了饮料罐,食品罐品种齐全的格局,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
情义朋友圈
其实,在创业之前,严和成是名泥水工。很多盖房子的泥水工,跟业主之间仅仅是点头之交。而严和成不一样,由于为人实在,做事认真,很多业主都跟他有私交。他在部队做泥水工时,团级干部的栾姓政委也把他当成无话不谈的朋友。这就是严和成的人格魅力。乃至于严和成投资罐头企业,也是在栾政委的建议之下进行的。
在创业过程中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严和成跟很多人之间保持着固定、紧密的“朋友圈”,而这些“朋友圈”甚至现在还在影响着和成制罐。而这些朋友也是和成走向成功的秘诀。
制罐作为罐头的上流产业,并不直接面向大众市场,更为关键的是这个行业的可复制性比较明显。漳州作为中国的罐头之都,对于罐体的需求也是非常大。单单制罐企业,在漳州就有将近10家。和成制罐是其中较成规模的一家。它的客户包括泰山、紫山、喜多多、双汇等大品牌,而很多品牌跟和成制罐的合作都长达十几年。
为什么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够如此稳定?以泉州某知名罐头企业为例,该企业最开始在漳州投资罐头时,和成制罐就很看重对方的做事态度。在其还未发迹之前,和成制罐不计成本,甚至愿意让他们长期拖欠大量货款。
而在品牌成功走向市场之后,也正是双方的这层朋友关系,该企业甚至在晋江厂区内专门为和成制罐留下足够的生产空间,公开对泉州当地的制罐企业明言,只要和成还在从事制罐行业,就会跟他们继续合作。严和成说:“朋友圈都是相互的,只要大家都能够踏踏实实地干,那么就一定能够双赢!”
回归“老本行”
时至今日,制罐行业飞速发展,和成制罐生产线已从原先的人工半自动发展到全自动流水化生产,生产速度由每分钟60个提升到500个。
不仅生产格局在变,市场形势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严和成感叹自己开始跟不上时代了。对于新近一直被提到的新三板上市,他也不大明白这其中的意义。严和成从去年开始布局企业交接班,三个儿子分别控制着和成制罐各自的生产基地。而他的长孙留学归来之后,也创办了一家外贸公司,将和成制罐的产品卖到世界各地。
严和成是一个恋旧的人,他发家之后一直没有搬离后坂村。尽管现在后坂村拆迁了,但是他依旧选择跟同村的人住在同一地方。他的恋旧也同样表现在自己的事业上,尽管儿孙们都能够独当一面,但是这位71岁的老企业家依旧无法割舍,他会经常到制罐车间去走走,找老技工一起抽烟、聊天,如果接触不到一线的生产,他就感觉好像缺了点什么。
像和成制罐这样的家族性企业,现今也已经走到了发展的瓶颈期。严和成心里也明白,必须变才能使公司走得更远。但是如何变,要找到一条让大家都能够接受的途径,严和成为此也在努力。
这周六,71岁的严和成还要飞到山东威海。30年前,在部队认识的朋友邀请他过去考察一个占地大约30亩的厂房,各方面的配套都很优越。严和成很认真地跟海都记者说,漳州很多海鲜鱼罐头原材料都来自威海,他很有兴趣回归到罐头行业,利用威海的现有配套跟充足原材料,再办一个罐头企业。能不能成不一定,但总归要去尝试。(海都记者 王庆平 白志强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