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30多年馒头老店“引”客来 老面酵母做工考究
每天早晨,杨清龙、王朝花夫妇经营的“杨家馒头店”前总是排着长队。随着笼屉揭开,顾客们眼睛一亮,垂涎欲滴。 大家乐呵呵地说,我们———被馒头香“勾引”而来
如今的馒头,大多已走入“机器制作时代”,然而在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东美村后面街,一家名为“杨家馒头店” 的老店,30 多年来却一直沿袭传统的制作工艺,在十里八乡颇有口碑。店主杨清龙、王朝花夫妇俩坚持传统发酵、手工揉制,不放任何添加剂,蒸出的大馒头味儿正、色儿白。凭借诚信经营,引得许多人前来购买,更有不少外地客托本地居民帮忙购买。
王朝花在做馒头
昨日,记者来到“杨家馒头店”门前,只见蒸笼冒着热气,摊位前排着长队。随着王朝花将笼屉揭开,一股浓郁的馒头香飘出来。“给我3 个,给我4 个,给我10 个……”不到15 分钟,6 笼馒头卖光了。“还有馒头吗? ” “没啦,得再等一会儿。”王朝花一边应答,一边整理蒸笼准备再蒸。“这儿的馒头味道正,有嚼头,吃着放心!”一位中年妇女说。“我住在附近的坂美村,每天骑车来买馒头。”村民谢大爷告诉记者。
当记者对这家馒头店的生意火爆表示惊诧时,王朝花仿佛看出记者的心思,笑了笑,“今天,有个单位在九龙江组织游泳, 他们在我这订了 200 个馒头。”王朝花说,馒头店生意一直不错, 他们每天凌晨3 点起床,做到9 点, 差不多得用上100 斤面粉,做出近千个馒头。
王朝花的老伴杨清龙抱着几个叠好的蒸笼走了出来。“我老伴做馒头的手艺真是不错,每天有许多人排队购买,有预定的,还有帮外地朋友带的……”王朝花乐呵呵地说。
虽然没有吆喝声,也没有任何广告招牌,但前来购买馒头的人络绎不绝,这小小一家馒头店,生意如此红火,原因在于馒头是老面所做,吃起来嚼劲十足。现代人饮食要求绿色、环保、无添加剂,老面馒头采取老面发面的方法, 不加发酵粉等添加剂,符合现代人的饮食观念,所以老面馒头受到追捧。
王朝花介绍,馒头好吃,最重要的是酵母。老面酵母,便是前一天留下的面粉团,需要放一点点铺在缸底,再将缸口密封,第二天要做馒头时再将它取出,适量加入。杨清龙说,这样做出的酵母最为传统,也更健康。酵母与酵母粉的作用相同,但酵母会产生酸,需要靠碱和糖水中和,这就需要技术了。
王朝花告诉记者, 她有个除酸的小秘诀,将酵母与面粉、碱粉和白糖混匀之后,先闻味道, 要是闻见面团中还有酸气,便需要再调些碱水和糖水进去。其次看发酵程度和拍面粉的手感,都能分辨面粉中的酸度。最后,把和好的面粉切块,放入竹制蒸笼中, 由于竹制的蒸笼有缝隙,馒头里混着的酸气便会在热力的作用下与碱充分融合,借着缝隙钻出去。
从1981 年开始,杨清龙、王朝花夫妇俩每天都按时起床做馒头,那时馒头才卖5 分钱一个, 随着物价上涨,现在每个馒头卖1 元。不变的是,每天坚持手工制作,排队买馒头的人还是那么多。
王朝花和记者坐在屋内正聊着,听见店外有位先生喊“取馒头。”原来,这位郭先生订了70 个馒头。记者笑道:“幸亏是预定的,不然晚来了可就没有哩。”郭先生满意地说:“我就知道他们的馒头好销,便早早预定。” “你买这么多吃得完吗? ”“吃不完啊,放冰箱里囤着,慢慢吃。这儿的馒头分量很足,我一顿吃一两个就饱了。”
馒头作为一种最实惠的早餐,颇受欢迎,“杨家馒头店” 的手工馒头更以健康、实惠的优势引得不少人慕名而来,争先购买。王朝花夫妇说:“看着他们吃上一顿满意的早餐, 我们也高兴。只要有人买, 我们便会一直做下去。”此时,日头已经高了,夫妇俩收拾着摊子,整理清晨到现在的忙碌。 (记者林顺才 实习生 王婷 林丹萍 文 记者范伟鸿 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