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开元寺地处芝山南麓 规模雄伟道场高僧辈出
漳州开元寺石构
开元遗珍今何在
开元寺留下遗物有咸通塔残片(现存漳州市博物馆),其他零碎残件如碑刻、柱础等石构件散布于市府大院及一中校园、市医院等建筑物之间。
咸通塔,是开元寺众多经幢之一,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唐咸通四年建,建州参军刘镛书。结法遒劲,有晋人风致。漳南金石刻文,此为其冠。历任漳州官吏,以持有咸通碑拓本为荣耀,郡人遂摹搨盛行,清初鸿儒顾炎武评为“天下第一经幢”。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军烧毁开元寺,咸通碑受到重创,刻满经文的主构件碎为数块残件,后被民间人士收藏,民国初建漳州公园(后改名中山公园)时,残件主体拼合成八棱柱体,立于园内供游人观赏。“文革”中,咸通碑八棱柱体残件再度被毁,现仅数片残件存于市博物馆。漳州市图书馆于2000年将民国时期黄仲琴教授拓印的经幢拓片影印出版,由省文史员黄超云先生作序及注解。
开元寺僧堂碑,市医院宿舍区遗存一通开元寺残碑,现残高134厘米,宽50厘米,厚约13厘米。碑额抹角,浮雕虬龙,碑沿平雕如意云纹。所幸碑题、碑文首句均清晰可辨。碑题是:“漳州府开元寺僧堂记”。正文首行:“漳州郡治旧在漳浦梁山之下,漳水出……”;第二行:“宫宇恒产居民间之半,山水明秀者。多……”;第三行:“……如蛟龙震踔,虎凤翔跃而后……”;第四行:“……考亭□夫子曾守漳,读书于是……”这是开元寺存世的有确切标识的稀有物证。碑文中“宫宇恒产居民间之半”之语从侧面印证了志书对开元寺“建制恢宏,其规模居诸州寺院之冠”的评价。
东井,在开元寺东井,是漳州城水质最上乘的深水井,泉号第一,名东冷泉,深可十丈,简称东井。
开元寺香灯租功德碑,近日,芝山大院工地出土若干石构件,其中有一通残碑,碑额是“太守楊公清理開元寺香燈租功德碑記”,立碑时间是明天启元年(1621年),残篇计581字,内容是官府清理开元寺寺田财产后的结论,并附清单。这是讫今出现的信息最丰富的开元寺文物。(田丰 文/图 )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