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芗剧宗师邵江海遗留磁带 “口述”芗音歌韵
孟春时日,阳光明媚,位于芗城区浦头港旁的居民小区树影婆娑。
漳州市芗剧团国家一级作曲家陈彬的家就在这个小区里。轻轻打开他珍藏书稿的小皮箱,整齐码放的卡式录音磁带编号记录着漳州芗剧宗师邵江海临终前的声音,旁边叠放着一沓微微泛黄的手写文稿,背衬着窗台漫溢进来的日光,正无声诉说着海峡两岸戏剧史上最为重要的变革时期。
“对于民间戏曲来说,由于演艺剧种多靠老一辈艺人的传唱作为教材,很少有史志可以详细记载,更难以进行考古发现,重要的传承渠道还是要靠民间的口传资料。”年近七旬的陈彬亲切、健谈,步入书房,可以见到各式书籍资料按照分类整齐陈列在书架上,其中多数为芗剧、歌仔戏的相关文献。
在刚刚落幕的由中国出版协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比中,漳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大力支持并联合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编写的《台湾歌仔戏与福建芗剧两岸不老情——邵江海口述歌仔戏历史》(以下简称《口述历史》),荣获“优秀音像出版物奖”。这是其子奖项“音像电子游戏类”30部获奖作品中唯一一部闽籍作品,作者正是陈彬。
“现代台湾歌仔戏的剧目中,许多依然保留有江海师(即邵江海,陈彬对老师的尊称)创作的‘杂碎调’唱腔,他毕生创作的三十余部经典曲目更是在两岸广为相传。”作为邵江海生前最后的入室弟子,陈彬每每谈起老师总是深感敬佩。上世纪30年代,源于漳州传统说唱音乐“锦歌”曲调的台湾歌仔戏,经过本土化发展后重新“回流”闽南,却遭遇了禁演厄运。以邵江海为首的一批老艺人于是在“锦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新腔“杂碎调”和以“杂碎调”为主调排演的一批定型剧本。其中《李妙惠》《战地啼鸳》等剧目更是广为传唱,闽南“改良戏”(上世纪50年代定名为芗剧)开始深入人心。
1948年底,“杂碎调”随南靖“都马班”东渡海峡赴台演出,其不规则的唱段和清新丰富的表现形式很快在台湾风靡起来,并与台湾歌仔戏唱腔逐步交融发展。
1980年开春,届已身为漳州市芗剧团艺术顾问的邵江海被检查出肺癌晚期。为了尽最大努力抢救老艺人的生命和艺术成就,陈彬陪同邵江海辗转多地治疗,并在治疗期间用一台二手录音机陆续记录下了邵江海口述的从艺经历。“当时每次录时江海师都非常的认真,出现口误后会要求我重新再录,有时候还边比划边唱,从四月到五月断断续续地录制了12盒带子”。
30多年来,为了保存这批卡式录音资料的质量不被损耗,陈彬每年都要把它们拿出来检查监听有没有被消磁损失。2011年8月,时已退休的陈彬着手将录音资料编辑记录成文字。12小时的录音资料、数万字的手稿,陈彬一笔一画手写而成。这厚厚的一沓手稿书写在每页300格的信纸上,按照录音时间地点用回形针整齐地别成28份,每页纸的右上角还标注有页码,纸上时时会出现白色涂改液的痕迹,“有时候涂改的太多了只能重写,手上脸上常常被蹭得一块黑一块白的。”陈彬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不由笑起来。
2013年4月,在漳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漳州市芗剧团的支持下,陈彬将整理完成的《口述历史》手稿交由厦门音像出版社编辑出版。成书不但真实记录了邵江海亲身经历的芗剧与歌仔戏发展历史,更将其朗读的改良戏剧中人物对白、歌仔戏唱腔曲调及其创作的“杂碎调”新腔曲文制作成录音原声cd收录到了书中。
由于录音cd中邵江海的唱文和朗读对白均用纯正的闽南话演绎,为了帮助非闽南语系的读者减少阅读障碍并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闽南语漳州话的腔韵之美,书中除了进行必要的闽南语注解外,还特别邀请了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漳籍汉语研究专家高然,对唱段和念白加上了国际音标校注。而为芗剧剧本、地方戏剧加注国际音标,这在中国尚属首次。
“戏剧表演包含唱、念、做、打,其中的‘唱念’最是体现地方戏的精华所在。”高然表示,像芗剧、台湾歌仔戏这类的地方戏剧,最核心的部分是语言和唱腔旋律,而邵江海对芗剧最伟大的贡献之处,就体现在他戏剧语言的张力和唱腔的丰富表现上。“邵江海的戏剧语言来自民间,不但口语化、接地气,对白部分更是大量使用押韵与转韵,极富戏剧性,语言使用也非常精准、恰当,节奏把握时疾时徐,听他的戏实在过瘾。”在邵江海的口述资料中,唱的部分就达到三分之一以上,“这样纯正精致的闽南语经典戏曲,如果不能原汁原味地欣赏与表现就实在太可惜了。”
高然教授极具语言天赋,聊天中能在纯正普通话、闽南话和各种标准方言间自由切换,“我年轻的时候还在漳州市芗剧团扮演过老生呢。”高然笑着说。为地方戏剧加注国际音标,需要同时熟悉方言和戏剧,高然成为不二人选。2012年5月,接手为《口述历史》中曲文和对白“注音”的任务后,高然将邵江海口述录音中的所有唱段进行反复细听,前后花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同其指导的汉语方言学专业的学生一起,不仅制作了闽南话(漳州话)声韵调表、使用1888年国际音标学会颁布的《国际音标表》为《口述历史》书稿注音,更细致注解了《口述历史》中的闽南话方言本字。“我从小在漳州长大,听过很多邵江海的戏。长大后去过许多地方,但内心对闽南语对芗剧仍保有最特殊的感情。”而通过为芗剧加注国际音标、力争最完整准确地还原出邵江海戏剧的汁味,或许是高然对家乡对邵江海最深情的致敬。
万重归兮韵飞扬,千涛开兮声悠唱。《口述历史》一经面世便在漳州芗剧界特别是台湾歌仔戏界引起了热烈反响。书中邵江海亲声介绍的“杂碎调”创作与歌仔戏的历史渊源,更是再次证明了海峡两岸戏曲文化血脉相承。
2013年4月28日,漳州市芗剧团成员带着精心编排的六出芗剧和这本《口述历史》登上宝岛台湾。在高雄、台南等地进行“福建传统文化宝岛校园巡回演出”时,漳州芗剧团将《口述历史》作为礼物赠予了台湾校方。“中国有300多个剧种,唯独芗剧还能听到开山鼻祖(指邵江海)的原声和对剧种的论述,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漳州市芗剧团团长王文胜在对台湾学子的赠言中如是说。
2015年3月6日,闽南师范大学迎来了台湾戏曲学院副校长、歌仔戏戏曲艺术研究专家蔡欣欣。蔡欣欣对《口述历史》和陈彬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这部作品的珍贵之处,不仅是记录下了海峡两岸闽南文化传播和对话的重要历史,更是对研究推动海峡两岸戏剧文化发展、戏剧学科建设与艺术传承都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漳州的芗剧和台湾的歌仔戏就好像双生姐妹花,虽然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各自成长,但血脉里的传承与依附永远不会变。”
《口述历史》的成功出版,践行了陈彬对邵江海“将其一生所历整理惠及后人”的承诺。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怀抱着对芗剧的满腔热爱,陈彬表示未来还会继续从事芗剧的推广和传播工作,“我打算将江海师创作的剧本和歌词再整理成册,出成系列丛书。还有把‘杂碎调’传唱推广到台湾的南靖‘都马班’,我也打算写一本书专门介绍,书名都想好了,就叫《‘都马班’的前世与今生》。”陈彬表示,芗剧和歌仔戏都需要得到两岸更广范围上的相互交流与传播,希望有生之年能够看到海峡两岸百年戏剧交融共进、再现风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