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万历《龙溪县志》 “漳人巧善织 名于天下”
原标题:“漳人巧善织 名于天下”——聚焦漳州纺织业发展历程

“漳州古代纺织业相当发达,到明代最为鼎盛。明代,漳州是中国丝绸的主产地,织品在海内外受到欢迎。”漳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郑来发说。
据万历《龙溪县志》,说当地的丝绸“皆用湖丝织成者,非土丝。漳人巧善织,故名于天下”。《闽部疏》列举福建商品,“漳之纱绢”排在第二位。
唐代开漳以前,漳州的纺织业主要织造葛布和麻布,多由家庭妇女以土法生产自用。据漳浦旧县志记载,南朝刘宋皇帝的使者沈怀远《次绥安》诗中,就有“稚子练葛衣”之句。唐开漳后至宋代,漳州属县有些乡村种植木棉,抽取纤维纺织成吉贝布。漳州民俗专家郑惠聪说,在宋代,今天漳浦马口一带就有一处“木棉铺”。
元朝时期,漳州盛产漳绸。漳州东门外的市后、山头顶、六石、埔尾等地,是生产漳绸的集中点。产品有大纺、小纺、绸巾、黑爪纱等,其中以提花的黑爪纱最为著名。漳绸、漳纱、吉贝布远销至日本。当时官营的纺织工场已有相当规模,漳州城区设有杂造局,专管手工业生产,并把布帛定为常年租赋。
随着民间织布业的兴起,染布业也同步兴起,世代相传。漳浦县赤湖《陈氏族谱》记载,其始祖陈道昭于宋景定年间从漳州之东的陈洲迁居赤湖,以染布为业,后发展为规模宏大的染布作坊,号称“陈染”,远近知名。道昭长子孟业,其子孙迁居湖西设分号,称“上陈染”;次子仲业,其子孙居赤湖,称“下陈染”。这一染布世家,从南宋末期开业,经元代至明代,兴盛不衰,象征当时民间织布业的兴旺。
明代,漳州纺织业有更大发展。漳人在吸收国内外先进纺织工艺的基础上,生产许多精美的纺织品。有丝、纱、绢、绸、缎、绒、绮罗、丝布、苎布、蕉布、麻布、葛布等。龙溪县北乡(今属芗城郊区)所产的葛布是全省最好的。漳浦县横口、佛昙等地织造的丝织品有绢、絁紬、白绸等。当时漳州生产的纺织品,有不少品种是国内外的畅销品。内销品“下吴越如流水”,出口品“为彼国所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