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据万历《龙溪县志》 “漳人巧善织 名于天下”

2014-12-12 09:22 来源:漳州新闻网 0

  据明万历《漳州府志》记载,漳州出产的丝织品有:天鹅绒,本出外国,今漳人以绒织之。置铁线其中,织成割出,机制云蒸,殆夺天巧,近又有织陀罗尼者,第工费浩繁,出不甚盛。土潞绸,漳织者迫真潞州产,骤按之不甚可辨,但差薄耳。纱,漳纱,旧为海内所推,今俱学吴中机杼织成者,工巧足,复相当,且更耐久。绮罗,漳制亦学步吴中,第不如纱为精。光素缎绢,漳绢与他处不同,亦有最佳者。

  清代康乾盛世时期,外贸政策更加宽松,漳州纺织业得以持续发展。城区不仅有专业纺织工场,还有许多染坊,染出的纺织物鲜艳多彩,而靛青的色泽堪称全国第一。漳绒、漳绸、漳绢、漳纱、吉贝布、细葛布、麻布、蕉布、假罗布、花纹丝布、凤梨布等纺织品,质优物美,驰名海内外,经厦门港销往宁波、上海、台湾及南洋等地。

  鸦片战争后,洋布、洋纱从厦门口岸源源涌入,漳州纺织业进入衰落期。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还有蚕桑和丝织,但漳绒产品不多,主要用于进贡和外销。当时,只有天鹅绒还能参与外来纺织品的竞争。

  厦大南洋研究院教授李金明认为,清代之后,棉布的普及极大地冲击了丝绸的推广,当时人们热衷于棉布,丝绸受到冷落。从漳州输出货物中的丝织品来看,清代就明显没有明代那么发达,这是社会发展过程的一种必然结果。

  甲午战争后,漳州纺织业又告恢复。至辛亥革命前,漳州东南乡已有许多织造土布的工厂、作坊和纺纱织布能手。府城东门接官亭(在今新华东路)一带,经营土布的店(坊)已由原来的10多家发展到二三十家。较著名的有怡芳、协顺、源成昌、振德、正源等商号,还有几家印染作坊,采用冷染法印染。纺织、印染成为漳州府城一项主要行业。

  民国期间,漳州织布业得到扩展。1935年,龙溪县有14家棉纺织厂,年产布3300匹;3家毛巾厂,年产毛巾1600打。1937年,漳州城区有大小织布业200余家、织机900余架,每月出口布600余匹(每匹20码)。规模、产量均为全省之冠。1947年,龙溪县城乡从事纺织业者有2000多家。入同业公会登记者仅690家,多为纺织大户和中等户;未入会者,多为农家纺织小户,作为副业经营。同年调查,漳州天鹅绒艺人,包括今龙文区胡美六石等村总共只有10人,且年龄都在60岁以上,又缺乏工具,所以天鹅绒难以生产。

  郑来发说,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期间,漳州土布生产相当兴旺,产品供应整个闽西南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漳州原有的手工纺织印染业很快恢复生产。据1952年调查,漳州城区有织户132家、织机230架;龙溪县有织户486户、织机541架。全年产布12万多匹。同年,龙溪专区开始试点组织纺织生产合作社,大部分尚未参加合作社的私营户,仍以自产自销为主。

  综观漳州丝织业的兴衰史和这次APEC“新中装”核心面料“漳缎”起源之争,郑来发觉得,漳州应该得到这样的启示:创新,才能发展;落后,就要被淘汰。由于技术力量、设备及人才的缺乏,加上建国后,苏州等地纺织业发展已经走在前面,漳州要恢复相关生产,还要理性决策、科学研究。从非遗文化保护的角度来说,漳州应先把目前仅存的漳绣做好,传承发展。由于漳缎是经过苏州改造后的技艺,而在明代,漳州的天鹅绒生产极为鼎盛,若有可能,应向江苏学习漳绒的技艺,恢复保留天鹅绒的生产,让天鹅绒回归漳州。(漳州新闻网记者 冯思佳)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福建省领导来漳征求《政府工作报告》意见及建议
下一条:漳州到广州只要2.5小时 梅大高速二期月底将通车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