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做客苏州 挖掘漳缎与漳州、苏州的渊源和关联
记者手记 知恩报恩
连日来,记者做客苏州采访,挖掘漳缎与漳州、苏州的渊源和关联。为求教有关专家学者,我们两顾苏州丝绸博物馆。匆匆来去的路上,苏州市区的地标——报恩寺塔总从眼前掠过。报恩寺塔号称“吴中第一古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月23日记者趁采访结束慕名到此一游。进门入口处的牌坊正面有“知恩报恩”四个大字,眼目所及,不禁感慨万千。
报恩寺塔相传是东吴孙权为纪念他母亲而建的,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公元238-251年)。1300多年后,因着明末私人海上贸易的繁荣,闽商经月港开辟的海上贸易航线将江南的丝绸销往海外。与贸易同时进行的是技术的交流。据苏州丝绸博物馆相关专家研究和考证,明代漳绒从漳州起家,明末传到苏州后启发了当地能工巧匠,遂于清初创出苏州漳缎这一新品。苏州漳缎的提花起绒技艺源于漳州的漳绒。古代苏州的纺织艺人或许出于感恩,或许是对这一“知识产权”的尊重,特将这一缎地绒花的新品取了“漳”字头,以提醒后来人不忘工艺的渊源。这样“饮水思源”的感恩不为时空所限,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如报恩寺塔缘起于孝子孙权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拾级而上,登上报恩寺九级塔顶,姑苏老城风光尽收眼底。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寻踪,求解漳缎前世今生的日日夜夜,记者收获了太多的感动。忘不了苏州人的好客暖心田:当我们问路时,街头巷陌总遇好人,他们殷勤指划、耐心解答;到提供APEC“新中装”面料的鼎盛丝绸有限公司采访,企业老总吴建华手机响个不停。尽管忙碌,吴建华仍热情地带记者走车间、看实物;忘不了苏州人的严谨求真知:采访苏州漳缎“非遗”传承人王晨,为核实记者带去的漳州丝纱厂一块旧绒织物面料的来源,她现场在电话里与收藏这块面料的主人核实历史细节,一丝不苟。王晨最终给出的鉴定,证实了漳州上世纪50年代曾生产过漳缎;苏州丝绸行业协会秘书长商大民不顾年迈,特带记者去桃花坞大街寻访苏州新光漳绒厂旧址,让记者得以溯源一段苏州曾经辉煌的漳绒漳缎的记忆。
冥冥之中,漳州苏州两地漳绒、漳缎的因缘在400多年前已播下种子。如果没有最初在漳州起家的漳绒,就不会有康乾盛世漳缎在苏州的华美篇章。如果没有漳缎列为江苏省省级“非遗”,技艺在苏州得到妥善保护,就不会有APEC“新中装”面料熠熠闪耀的漳缎亮点,更不会有记者为释疑求证而来的苏州之行。因着漳绒漳缎,漳州与苏州的联系竟这般紧密!这是如何环环相扣的因缘呢?“知恩报恩”——因从恩起,缘随恩行。
时方初冬,香樟叶黄。从报恩寺塔下来,暮色已然渐浓,却仍有游客陆续走入寺内的佛殿进香。烛光熹微,许愿声细。若能为漳绒漳缎许个愿的话,记者真诚希望漳绒、漳缎这两朵起绒织物的“奇葩”,因着APEC“新中装”的机缘,再焕异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