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南靖发现漳州最长5.6米墓碑 墓主高静吾因考官儿子旺族

2014-06-07 10:22 来源:闽南网 0
四百年前,高静吾一家因科举制度发家过程,人口一度达到2000余人。

延伸

进士是怎样炼成的?

  据洪达勇考证,明朝的科举制度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只有通过初级科举考试即县、府、院三试(由提学官轮流到各地主考),取得初级功名——秀才的,才能进入各级儒学学习,成为生员。生员则只有通过科考(两年一次,由学政主持),成绩优秀的才能取得中级科举考试——乡试的资格。

  乡试每三年一次,通常在子、卯、午、酉年,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秋试、秋榜、桂榜。除直隶府、州要赴京乡试外,其他乡试地点在各省,每省乡试录取的额数虽有变化,但都有明确的规定,如福建省最早只录取40名。被录取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成为举人,就有资格当官了,我们从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疯就可管窥一二。

  乡试的次年在京城举行会试,由皇帝钦命的主考官和同考官主持,考期在二月,故会试又称春试、春闱、春榜、杏榜,中试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之后紧接着在殿廷举行殿试,故殿试也称廷试,主考官是皇帝。

  殿试没有黜落,也就是说并不淘汰考生,目的只在于确定考生的等甲名次。第一甲三名,第一名(即状元)从六品,第二、三名正七品,赐进士及第;第二甲,正七品,赐进士出身;第三甲,正八品,赐同进士出身。可见,要考上进士实属不易。

大主考是干什么的?

  明朝科举制度,主持各省(包括京城)乡试的正主试官称大主考。

  大主考的职责为总阅应试人的试卷,分别去取,核定名次,将取中的举人及试卷奏报皇帝。

  明初,只有两京(北京、南京)乡试简派翰林官任主考,各省聘明经公正的儒官、儒士担任。万历后,始定以翰林或科、部官派充。

  族谱记载,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高克正主持浙江乡试。主管一省乡试,如何公平选取考生,事关国家人才选取,其中利害也错综复杂。

  虽然,族谱上说,高克正选拔过程中,“矢公矢慎”,“矢意为国家得人”,而且选拔的都是才俊之士。但是,在选取谁为第一名的问题上,高克正和副考两人意见不一致,两人还因此发生争执。随后,又有不少人借题发挥,蜚语中伤。

  少宰杨时乔心知高克正清白无疵,设法加以申辩,准备外调。恰逢克正祖母丧事,南归守孝。两年后,谣言澄清,杨时乔上疏举荐,内阁首辅叶向高等人多次来书劝,他都没有出仕。(海都记者 朱加良 戴江海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漳州岱山路铁路跨线桥10日起封闭维修 车辆绕行路线图
下一条:龙海法院昨微博直播 全省首例水污染环境诉讼案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