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频道策划:漳州古桥成街道名 见证老城兴变
【新桥街道】
物流集中区 新桥头是竹器产品集中地
芗城区以“桥”命名的街道,除了西桥外,还有新桥。新桥,原名东新桥,因位于南桥(中山桥)东边而得名。
据记载,新桥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建成后,因桥中建有水月亭,桥南建有观海楼,桥北有文昌阁,使得这里一时成为漳州的“诗坛圣地”。“文革”期间新桥曾一度改称“工农兵桥”,“文革”后恢复原名。
漳州有“南门银”的说法,指的是古城南面临九龙江,这里是传统码头区布,仓储货栈、山海产品、手工业密集。
江焕明说,新桥头既有九龙江东西向的水运带来的货流,又有桥南北两岸带来的客流人流。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新桥头附近成了热闹的集市。
不过,新桥头最有名的行当还是竹器加工。两条巷子竹排沃、竹巷下,以及附近的草寮街,都是竹器加工的集中区。新桥头的竹器产品几乎涵盖了当时古城市民的日用所需。如今,60岁方宝国的店,是原新桥头地区坚守竹器制作的最后几家之一。
2000年,因成为危桥,新桥拆除。
漳州版“AA制” 新桥头商人陈雪斋起的头
说到吃饭付费的“AA制”,其实,在几十年前的漳州,坊间也有个关于AA制的故事。很有漳州特色的口语“陈仔雪”,要从新桥头说起。
据芗城方志办专家陈侨森研究,民国初年,新桥头住着一位大商人叫陈雪斋,坊间有人叫他“陈仔雪”,他不仅做生意很讲诚信,与人应酬也从不失体面。有一些专爱吃喝的人,想揩他的油,经常邀他上馆子宴饮,却在席散前抢先溜走,留下陈雪斋一人付账。
久而久之,陈雪斋也学聪明了,以后他总是乘大家酒酣耳热之际离开。不过,跟那些“酒肉朋友”的区别是,陈雪斋在离开之前,总是事先估算这桌酒席自己该摊多少钱,不白吃人家的。
等吃客们要散场时,陈雪斋已不见了。大家只好各掏腰包,凑足饭钱。
以后,这种分摊吃饭的方式,逐渐成了惯例,漳州人称之为“陈仔雪”。而今,流传范围也从新桥头扩到了桥南一带。(海都记者 朱加良 戴江海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