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塔:家族木雕手艺延续七代 雕像也“雕”人
每件木雕都是一个故事
手艺是一种营生,而这营生却可以成为艺术,因为手艺人的根基是审美格调,陈绍塔的床头就总摆着与中国传统纹饰相关的图册,方便其“充电”。因此,一件好木雕,不单取决于手艺人的基本功,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手感,同时,还要有广泛的知识面,美学、历史样样都得精通。
“每一件木雕佛像甚至每个纹路后面,都有着它自己的独有故事和精神寓意,作为木雕艺人,应该挖掘这些,并将其表现出来。”每一次雕刻佛像或神像前,陈绍塔都非常注重倾听客人需求,甚至到寺庙或庵堂感受一番,了解每尊佛像或神像的来源和性格,而后精心创制。
神像的工艺讲究以“势”造型。“一般情况下,比如关羽,凤眼美髯,义字当头,几分豪气,几分霸气,观音则鹅蛋脸,唇部饱满,眉眼含情,气韵高古,这些都有规矩可循,然而,单单就手的姿势,就有很多种,这就要根据历史典故和客人想要传达的精神来雕刻。”
而佛像要有“势”,手艺人心里得先要有“形”,做足了准备工作,第一刀从哪里下,比例如何把握,陈绍塔都了然于胸,所以不用画稿就可直接落刀刻出来。可以说,陈绍塔工作室的每一尊佛像都是定制品,“我们倾注于神像中的情感,客人是能够感觉到的。”
“木雕佛像的材料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依传统以及取材方便,多选用香樟为原料。樟木木质细腻、硬而重,木纹美观,有香味不会虫蛀。”陈绍塔说,用香樟雕神显灵。
雕像,其实也是在“雕”人
木不雕不成器,人也是一样。雕刀的行走中显出栩栩如生的生命,唯有在指尖摩挲木雕时,你才能读懂手艺人一雕一琢之间对生活的认真。而职业习惯在陈绍塔的身上也留下了明显的烙印,双手因常年雕刻,早已布满了老茧。他说,一尊精致的木雕,从原木至成品“出炉”要经历近十个程序,每道工序都必须小心翼翼进行,稍有不慎则容易出现瑕疵,前功尽弃。
其中,佛像中的漆线雕制作以其高度精巧且工序繁琐的工艺性被陈绍塔格外重视,它是用陈年的砖粉和天然的植物漆等原料调和,经反复舂打成像面团一样柔软、又富有韧性的泥团,再由手工搓成发丝般的漆线,最后在涂有底漆的坯体上用漆线盘、缠、结、绕、堆、叠等多种手法盘结浮凸的图形。
“整个过程,需要耐心,因此人的心态要十分的平和。手工的杂糅繁复,追求细致入微,神像方显灵动精神。”每当看到自己雕的佛像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引导人们向善,陈绍塔特别有成就感。
“人总是会有想偷懒的时候,我也不例外,但如果停下来,手就会松弛,而你的用心都会一一反映在你做出来的东西上。如今,现代快速生产法正在取代细工慢活,但作品一旦缺少了人工作业的纹饰,它的精和魂也就不在了。”陈绍塔感慨,过去,工匠们一点点地学到手艺,再一点点用手传递下去,这也是人情的温暖和无法割舍的感情。
在长泰坊间,许多神像出自陈绍塔之手。空闲时,已是漳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的他也会雕茶具、木椅等其他玩意儿。
说起木雕手艺的未来传承,陈绍塔时常感到有些纠结和惆怅:“我有两个小孩,大儿子在外地工作,女儿刚大学毕业,想让儿女们自由发展,但又实在不忍心让家族延续的这门手艺随岁月远去。”
“不晓得还能不能下传至第8代、第9代呢,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其中的寂寞和艰辛。如果有人能接过木雕的衣钵,让这项手艺传下去就好了。”陈绍塔盼望着。(漳州新闻网 杨志慧 陈金荣 郑朝春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