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市区规划建7座人行天桥

2011-08-19 01:41 来源: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0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去过漳州市区的人都可以感觉到,漳州市内人行过街天桥(包括地下通道)偏少,很多交通流量大的路口,高峰时期异常拥堵,行人往往横穿马路,留下不少安全隐患。

  两会期间,不少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在市中心一些主要节点设置人行天桥。昨日(8月18日)记者从漳州市政协提案委了解到,建设、规划等部门最近对一些提案做出答复,在市区的商业城门口、江滨路和漳州东大门等处,将规划兴建7座人行天桥。

  建设部门表示,将尽快与交警等部门沟通协调,征求各方意见,尽快提出建设方案报市政府研究确定。

江滨路交通流量巨大,却没有一座人行天桥,留下交通隐患

商业城门口:

拟设一座人行天桥 尽快出建设方案

  商业城是漳州地区最大的鞋服等小商品集散地,每天有数万人出入。水仙大街是往来商业城的必经要道,双向六车道,中间设有隔离栏,在商业城门口留有一个缺口,供市民横穿马路。

  昨日下午,记者在商业城门口看到,一批市民横穿马路,由于路对面也有一个公交站台,所以这个缺口异常拥挤,虽然在斑马线上,但面对一辆辆疾驶而过的汽车,记者不禁捏了把汗。

  对此,两会期间漳州市政协委员蔡炳瑞提出提案,建议在商业城门口兴建一座人行过街天桥,得到市规划局认同。

  最近,漳州市建设局答复说,商业城门口具备设置人行天桥的条件,将与规划和交警部门进一步沟通、协调,尽快提出建设方案报市政府研究确定。

江滨路:

规划建设 5座人行天桥

  随着城市东进、西扩,目前的江滨路正在往西延伸。

  “然而江滨路交通现状令人担忧,行人过街时心惊肉跳,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与市民日益增长的休闲健体需求不相称”,漳州市民盟提出《疏堵结合,加强江滨路交通管理的建议》提案,建议加强对江滨路的管理。

  日前,漳州市建设局在答复中说,考虑节假日人流量集中,钟法路口人流会相对较大,在这一带设置天桥是可以,但考虑到钟法路口无法完全隔离行人穿过江滨大道,因此天桥建设后的使用效率可能较低。

  因此,参照一般城市道路人流量较大的穿越道路所需的间距200~300米之间,可以考虑在钟法路至延安路之间建一座过街天桥。

  此外,建设部门的答复还提出,战备大桥至解放路口之间可建一座;解放路至元光南路之间可建一座;考虑钟法路及解放路汇集人流量较多的特点,在两路交叉口边各设一座,总的共须设5座人行过街天桥。

  漳州市建设局表示,将在下阶段的方案设计中进行不同位置多方案比较,包含设置引导性标志等,并征求各方意见研究后确定。


东大门:适当时可设人行天桥

  漳州东大门即高速公路江东出入口,为高速路出入口与324国道和进出迎宾路交会处,所有的车辆来回皆在此处交会,交通繁忙复杂,在此处随意转弯掉头的车辆和行人随意横穿过道的现象非常严重,给交通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蔡炳瑞提案建议,应尽快在此处适当的地方设置人形天桥或地下通道,以方便行人过道,并封闭此缺口。

  漳州市规划局答复,在迎宾路漳州市东大门处建设人行天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保证行人、行车安全,在适当交通流量时可以设置一座人行天桥,具体实施方案将请规划设计院进行设计,并请专家论证后上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确定。

  漳州市规划局还表示,在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未建设前,建议对该交叉口进行渠化改造,增设信号灯、电子警察、人行过街斑马线、合理的车辆掉头区域,同时设立合理的车辆限速标志、减速带,周边增设高护栏,并实施强制性管制,以利于该节点的行人过街和交通安全,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其他路口:路太小无法设天桥

  文昌门位于新华西路与新华南路交会处,新华南路在这里将百年繁华老街拦腰分成东西两段,这个路口也非常拥堵;而市医院目前是漳州地区最好的医院之一,每天有大量的人员出入,也是主要的堵点之一。

  蔡炳瑞委员也建议这两个路口建人行过街天桥,包括市区其他一些主要路口,如元光南路与水仙大道交会处、水仙大道与九龙大道交会处等都要设置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

  漳州市规划局的答复是赞同这些建议。但漳州市建设局却认为,设置天桥(或地下通道),必须有足够的地上和地下空间,且不宜设置红绿灯。

  根据这两个要素,漳州市建设局组织技术人员会同市政设计单位踏勘后认为,元光南路与水仙大街交会处、水仙大街与九龙大道交会处等处目前都有灯控管理,行人能够安全过街,在此设置天桥大部分市民不会愿意选择上桥通行,没有设置过街天桥的必要;而文昌门和市医院门口处,由于这两处人行道宽度不足,设置天桥(或地下通道)客观条件不满足,无法进行建设。

延伸阅读

为何市区仅有3座人行天桥?

  “漳州市区很多交通繁忙的重点路口,在过街通道设置上裹足不前,一直依靠红绿灯与斑马线,反而使得交通更为混乱。”

  据交警部门统计,去年市区新增车辆1.2万辆,加上一些外地车,日常在市面跑的车约有7万辆。而到目前为止,漳州市区共有西洋坪人行天桥、安然人行天桥、人民广场地下通道这三个过街天桥(通道),远远赶不上漳州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发展。

为什么会这么少呢?

  漳州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点的原因。

  一,从已建的立体过街设施的使用看,利用率不太高。不少步行出行者图省事,翻护栏、横穿道路的现象普遍,市民不文明的交通习惯有待改正,养成遵守交通规则和交通秩序文明行为。

  二,从工程投资上看,一座人行天桥造价为150万~250万元,而修建一座地下通道造价更高,需500万~800万元,甚至更高,因此需要大量建设资金投入。

  三,从工程实施难易程度上看,由于在已建道路交叉口处修建立体人行过街设施,需要立体空间较大,对地下工程管线、地上电力设施等拆迁量大,甚至需要拆迁部分建筑,牵涉部门、单位较多。所以,短时间内无法大面积实施。

  四,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的实施方案,需相关部门及专家进行论证,并上报市政府决策和批准。因此,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来讲,也只能在市区内人流量大、交通秩序混乱的交叉口,有步骤、分阶段地修建立体行人过街设施。(本网记者 萧镇平 实习生 戴江海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市区公交线将与郊区线分开
下一条:温暖求学路 10学子获助学金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