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求学路 10学子获助学金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为寒门学子铺就温暖求学路!本报联手漳州市总工会、漳州市教育局,首次共同主办的2011“爱心助学,我们一起行动”活动,至今,已有不少爱心企业和好心人士纷纷伸援手、献爱心,让寒门学子圆梦大学。
昨天下午,漳州市总工会举行2011年“金秋助学”捐助仪式,一共有64位寒门学子得到资助。其中就有本报报道过的10位考上本科的学子,他们都获得了5000元的资助。
捐助仪式上,漳州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游婉玲,以及爱心捐赠的企业家现场发放助学金。
游婉玲说,希望寒门学子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在贫困中奋起,在逆境中成才,同时要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社会,把社会各界的真心关爱,转化为回报社会、建设家乡的强大动力,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把爱心一直传递下去,谱写青春华章。
此外,来自北京漳州商会、福建省泷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分别向漳州市总工会“金秋助学”活动平台捐助爱心助学款。其中,北京市漳州商会现场捐赠了20万元。商会会长邹北风说,近日,北京市漳州商会组织在京漳州籍企业家一行24人回乡考察,得知漳州市总工会正在积极为漳州市困难职工,及困难农民工子女上大学筹措助学金,大家纷纷慷慨解囊,向寒门学子伸出援手。
十二年的寒窗苦读,两个女孩离自己的大学梦更近了一步。
家境贫困,蜗居在小屋里,也为大学学费心忧……她们很普通,却用不平凡的举动证明:成长便是一次次从此岸到彼岸的跨越,回首向来萧瑟处
每一次日出、每一层涟漪都是美丽动人的;每一袭风浪、每一片乌云都是值得感恩的。
坚强,乐观,她们在求学路上写下了不少绚烂。
也许,您的一次关注和援助,就能让他们圆梦大学,继续谱写妙美的人生音律。
助学学子37 姓名:方静(云霄莆美镇中柱村) 就读学校:云霄一中
高考成绩:615分(文科) 录取学校:厦门大学
天道酬勤 她考了个“县文科状元”
12年的寒窗苦读,方静离梦寐的大学更近了。
今年,她以615分的成绩,被厦门大学英语专业录取。她也是今年云霄县的“文科女状元”。
方静一家四口人,挤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矮小平房里,仅有一层,没有装修,下雨天房子会漏水,他们只好用塑料膜和铁皮贴护屋顶。而方静和妹妹一起住在一个不到8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屋子里除了一张床,其余的地方都摆满了书。
在这间小屋里,方静度过了12年的学习时光。不仅如此,方静的家刚好处于村中城内路的交通要道上,汽车、摩托车、过往行人的说话声,在屋内是听得一清二楚。尤其是村里的戏台也搭建在附近,每逢过节,便更加嘈杂。“我已经习惯了,而且一读书,对外面的声音基本没什么感觉了。”方静微笑着说。
学习勤奋,持之以恒,方静顺利地从农村小学进入将军山学校就读。一开始,英语成了她学习上的“拦路虎”。老师讲什么她基本听不懂。方静说,她第一次开口跟父母要了一台录音机,通过跟读、背诵、多问多请教,她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英语成绩也越来越好了。初中毕业,她被保送到云霄一中。中学六年,她每天只给自己6小时的睡觉时间,每天6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就连周末也是这样。
虽然考上了厦大,但懂事的方静还是为父母亲担心,“在我们农村,很多女孩早就出来打工了,但我现在还是家里的负担。”方静说,父亲方清只是一名普通的锯木工人,在一家工厂打工,早出晚归,微薄的工资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母亲吴美华在家料理家务,得空时就做点零碎活贴补家用。家里还有一个妹妹,刚要上初中,父母肩上的负担很沉,也很重。
现在,离女儿开学的日子不远了,筹措学费成了父母的心头事。看到父母日夜操劳,方静心有不忍,“到大学后,我想在大一、大二打好基础,大三以后开始勤工俭学,同时也积极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希望为家人减轻负担。”
助学学子38姓名:庄培玉(芗城区小坑头营后村) 就读学校:漳州三中
高考成绩:533分(理科) 录取院校:漳州师范学院
水滴成河 信念伴她一路前行
“今年高考,我没有发挥正常水平,考得不好,很对不起老师和父母。”虽然已经被录取,但培玉还是觉得自己的这次高考分数,没让辛劳的父母和关心她的老师开心。
“她考上师院,我们非常高兴了,因为她是我们家的第一个大学生,都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父亲庄伟生说,在社区,他们家是贫困户,因为自己没有房子,而且家里穷,所以都是租住在郊区的地方,房租便宜,一家三口蜗居在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没有给女儿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女儿骑自行车上学,一趟就要30分钟。但女儿很懂事,尽管家离学校比较远,但她中午放学仍坚持回家。主要因为在家吃饭省钱,加上她妈妈有风湿性关节炎,她还帮她妈妈洗碗、洗衣服、收拾房间。
庄培玉考上了大学,让全家人兴奋不已,但大学学费也让他们皱眉。庄伟生说,他上山下乡回来,由于自己有电子机电的专业技能,就从事维修改造电子机械的行业,主要是改造和维护注塑机。“她妈妈文化程度不高,就打点家里,我外出挣钱养家。一人赚钱养家,虽然日子过得紧点,但还是能维持一家的开支。不过,我今年64岁了,已经不适应这份工作了,四年前,她妈妈就到漳州一家KTV当清洁工,来维持家用。”
庄培玉的母亲卢秀虾,今年44岁了。她说,在KTV打工的这几年,每天晚上7点上班,第二天凌晨3点才下班,一个月要干满30天才能拿到1100元,“为了这个家,再苦我也要坚持下去。”
父母日日夜夜的辛苦,培玉都记在心里。高考过后,庄培玉也跟着母亲到这家KTV当服务员,在她看来,滴水成河,自己能挣多少是多少,只要信念不灭,希望就在不远处。(本网记者 陈群 通讯员 郑柏玲 王一雄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