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潘荣 册封琉球国王的使节

2011-07-22 02:37 来源: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0

马洲村黑地白月旗与冲绳古画中的旗帜相似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在漳州筛选出来的“海丝”申报点里,潘荣墓和潘尚书府赫然在列,这两处遗迹,都跟潘荣有关,一个是他的坟墓,一个是他的故居。

  潘荣,何许人也?不少漳州人都知道他是明朝大官,官至南京户部尚书,死后还被皇帝追赠太子少保,可谓风光无限。可是真正让他名垂青史的,却是另外一件事: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年),他作为明王朝的使节,率船远赴琉球国(即现在的日本冲绳),册封琉球国王。他的这次出使,打破了明王朝不用闽人当册封使的“惯例”,而他任册封使时写下的《中山八景记》,是流传下来最早的一部册封使录,弥足珍贵。

史料记载

远赴东洋
册封琉球国王

冲绳古画中描绘的潘荣出使册封的场景

  据漳州地方史志记载,潘荣,字尊用,龙溪县邑人,生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他苦读出身,于正统十三年(l448年)中进士,任吏部给事中。

  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三月,琉球国中山王三子尚德遣陪臣来朝,为两年前逝世的父王尚泰久告讣,并请封袭继位。明王朝鉴于琉球国自“永乐以来,国王嗣立,皆请命册封”,按惯例于四月间作出决定:“派遣吏科右给事中潘荣、行人司行人蔡哲为正副使节”,“假以玉带、蟒衣、极品服色”,往琉球国祭奠故王尚泰久,并册封世子尚德为琉球国王。

  当时官场视航海历险为畏途。一怕遇上倭寇、海匪,御赐之物遭劫;二怕台风频繁,风涛叵测,舟破人亡。但潘荣是闽南人,漳泉海上贸易频繁,航海之事,视为寻常。他领旨后便到福州船坞监造大艘“封舟”,认真选用素质良好的随行人员和熟谙水道的水手、富有操舟经验的掌舵等,组成一支近400人的使团,于天顺七年(1463年)六月乘一艘大型封舟,从福州马尾港启航,七昼夜后到达琉球国。

  潘荣在琉球登陆后,即遵旨谕祭了故王尚泰久,册封了世子尚德为中山王。在守候信风返国期间,他细心访查琉球国各方面情况。

  潘荣完成使命后于十月回朝,以出使有功,擢升户部右侍郎,后升至南京户部尚书。于弘治元年(l488年)致仕归养,弘治九年(1496年)卒于家中,追赠太子少保,葬于南厢。现漳州市内的给事巷和尚书巷便是因他的故居而取名的。

开辟先河
闽人从此可任册封使

潘尚书府被各种商店“割据”

  在古代,琉球长期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由于琉球“国小而贫,逼近日本,维恃中国为声援”,中国政府自古以来又注重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所以中琉关系早在隋代就有所记载。明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对外采取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的方针。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行人杨载出使琉球,从此揭开了明清两代中琉500多年友好交往的序幕。

  潘荣作为明朝的册封使而著的《中山八景记》,是流传下来最早的一部册封使录,弥足珍贵。

  关于潘荣出使琉球的意义,福建师大历史系王晓云、谢必震在《闽南与琉球关系略考》文中说,潘荣出使琉球,在历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福建地邻琉球,当避嫌”,所以历来明朝选册封使时已把闽人排斥在外。潘荣以闽南人的身份成为闽人第一任册封使,说明明政府已意识到福建与琉球的密切联系是中琉友好交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琉关系的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闽人对琉球比之其他各省更为熟知,有此有利条件,行事更为方便。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2公里长防护林 变身虾池
下一条:疯狂的贼盗销近500辆摩托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