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港:明清时期闽南大都会
明代月港主要航线图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说到“海丝”,月港是不得不提的。
这座位于龙海海澄的古渡头,因为“海丝”而盛极一时:明清时期,海商们曾一次次从这里出发,漂洋过海。频繁的海外贸易促成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月港也一跃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外贸中心,闽南的大都会。
繁荣的海外贸易同时也留下了一系列的历史印记,迄今在漳州大地上还存有南太武延寿塔、云霄石矾塔、东山文峰塔、诏安祥麟塔等四大古航标。
可是,那个时期,漳州海商们的足迹究竟到过哪里?又曾经历过怎样的艰险呢?
史料记载 明朝中叶后的月港 是闽南大都会
诏安祥麟塔是遗存的古航标
月港(今位于龙海海澄镇),在漳州城东南五十里,因形状如“月”而得名。
月港是九龙江出海处、江面开阔。明正统、景泰年间(1436~1456年),月港的海外贸易开始兴起。据《海澄县志》记载,当时沿海的百姓就开始采取偷渡的方式建立起较为频繁的海外贸易。到了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已呈现“人烟辐辏,商贾咸集”的繁荣景象,有“小苏杭”之称,当时一些富豪乘坐“巨舰”到海外进行贸易。
到了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年)漳州月港已发展成为福建最大的民间海外贸易港。这时期,月港私造的双桅过洋大船来往于东亚、南亚一带,当时广东、浙江的一些海商都来漳州月港造船买货,月港一度成为闽南的大都会。至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盛况空前。据《嘉庆东南平倭通录》记载,当时“闽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每年风汛期,由月港发舶的商船多以百计。
月港本来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内河港口,明中叶后却异军突起,成为东南沿海著名港口。
万历年间海商蔡志发捐资修建的码头——容川码头,至今还在。新中国成立后,在龙海海澄镇港口村附近江底发现过大船桅、大铁锚等,都是月港海外交通贸易繁盛的历史见证。
记者探寻 月港为何“异军突起”?海禁提供历史契机
月港为何会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进而取代了泉州港在海外贸易的位置?
原省“海丝”研究会理事、漳州市历史学会名誉会长陈自强先生,研究漳州海外交通史数十载,他认为明代海禁政策,某种程度上为月港的繁荣提供一个很好的历史契机。
月港初期开展的只是一些民间的海外贸易。到了明代中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增长,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明王朝从洪武年间起就开始实行海禁政策,只准许进行官方的贡舶贸易,严禁民间泛海通商。而此时,一个全球性贸易体系逐步形成,欧洲航海贸易势力迫切需要与中国通商。因此,从事海外贸易的豪富、商贾,特别是沿海人民必然要冲破禁区。
漳州月港其所在的漳州平原物产丰饶,经济作物繁多,手工业发达,并有较发达的水运、陆运及内陆腹地较深。同时漳州沿海一带百姓多以海舶为利,航海经验丰富。在这些前提下,与泉州港、福州港相比,它还有着更适合反海禁的地理因素:在海澄未设县之前,属于龙溪县八九都,位置比较偏僻。《海澄县志》中说“官司隔远,威令不到”,附近的一些港湾、岛屿官府更是难于控制。
在沿海商民的顽强斗争下,也由于朝贡贸易的衰落和海禁弊病的日益显露,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局部开放海禁,在月港设“洋市”。月港的地位得到了政府的确认,从此月港的海外交通贸易更加繁荣,万历年间(1573~1620年)走到了全盛。
而泉州港在元末已日趋衰落,尽管明初期在泉州重置市舶司,然而只准许与琉球进行贡舶贸易,这严重阻碍了泉州港的复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