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港:明清时期闽南大都会
海商走过怎样的航线?集中在东南亚地区
漳州海岸线全长600多公里,迄今在漳州海岸上还存有南太武延寿塔、云霄石矾塔、东山文峰塔、诏安祥麟塔等四大古航标。
依据《东西洋考》、《顺风相送》诸书中的记载,月港的海外交通航线有两条主线:东洋航线和西洋航线。“东洋”是指文莱以东的诸岛屿;“西洋”是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南印度洋沿岸一带,即今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地区。
东洋航线:由月港启航,厦门港放洋后,横渡台湾海峡,经澎湖列岛,沿台湾岛西南海面而下,经台湾岛高雄和最南端的猫鼻角,横穿巴士海峡和巴林塘海峡,抵达吕宋岛(即今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岛)最北部的大港。由此,再沿菲律宾群岛的西海岸,前往吕宋、猫里务、苏禄群岛等地。
就地理范围而言,日本属于“东洋”,而《东西洋考》却把日本列为“外纪”,这是因为不管是在“海禁”时期,还是开“洋市”之后,明朝政府都严禁与日本通商。然而,月港船舶私自经往日本,或开展福建—东南亚—日本之间的三角贸易,迂回通商,屡禁不止。
西洋航线:由月港启航,厦门港放洋后,经七洲洋(西沙群岛)抵交趾、占城(今越南北、东部一带),由占城经昆仑山(今越南南部的昆仑岛)抵柬埔寨、暹罗(今泰国);若从昆仑山往南继续航行,可抵马来半岛等地;从柔佛港外的东西竺(今新加坡海峡东部竹岛),抵苏门答腊岛等地;从旧港口外的彭家山(今印度尼西亚西邦加岛)经吉宁马礁(勿里洞)抵加里曼丹岛南部等地。
当时东洋方向几乎集中于菲律宾群岛,这主要因为菲律宾离漳州相对较近,且此时的菲律宾已经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墨西哥银元由西班牙商人大量流入菲律宾,这对中国商人具有巨大的诱惑力;而西洋方向,则集中于东南亚地区,最远到南印度洋沿岸,比起宋元时期和郑和下西洋时期原至北印度的西亚、东非,范围已大大缩小。陈自强先生分析,当时民间商人无法与得到国家支持的西方商人相抗衡,必然要丧失传统的北印度洋贸易区域。
海商曾遇怎样的艰险?南澳一带海盗集结
当时海商从月港出发,往东南亚一带航行必经南澳一带,此处为众海盗集结点。海商轻则被收取“过路费”,重则被劫掠烧杀。
南澳位于漳州、潮州之间,与漳州南端诏安县邻近,是我国东南沿海前往西洋航路的必经之道。且南澳岛一带地形险要,犹如笔架屹立于南海与东海交汇处的汪洋之中。该岛距离大陆最近处约15公里,岛上土地肥沃,原本有人居住。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当时皇上诏令百姓往内陆迁徙,于是岛上日渐荒芜。又因地处福建与广东交界处,官府打击难度较大,于是此处逐渐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海盗的重要据点。明代著名的海盗集团,多数都集中于南澳岛一带的海区。
当时海盗集团首领主要有洪迪珍、许栋、张琏、吴平、曾一本、林凤等人。他们凭借武装力量,反抗明政府厉行的海禁政策,从事以走私为主要形式的民间海外贸易,或勾引“倭船”、“夷船”到闽粤沿海走私,或组织船队前往日本、东南亚各地通商。在他们控制的海区,他们又是“霸主”,对其他商舶设卡征税,往来船只必须“买水”(收过路费),同时也劫掠烧杀、祸及无辜。
漳州籍海盗吴平(诏安县四都人),这人长得短小精悍,小的时候就显示出领导才能,长大后曾当别人的家奴,因为忍受不了地主的虐待,之后沦为海盗。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率领手下投靠抗倭名将俞大猷,聚居在梅岭(今诏安湾的梅岭半岛),后又叛离。他以梅岭为基地,造船数百艘、聚众数万人,纵横南澳诸岛、浯屿岛间,在漳潮沿海各地烧杀抢劫。(感谢陈自强先生对本文的鼎力支持)
相关
探秘频道之“海丝”遗迹探寻
随着漳州“海丝申遗”工作不断推进,一系列漳州“海丝”遗迹不断被发现,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日前,漳州市有关部门已遴选出“海丝”推荐申报点6处21个点,包括港口码头遗址、通商贸易史迹、航标塔、贸易输出品史迹、海商人物史迹、海神庙宇、其他宗教信仰史迹、卫城石刻遗址等。
这些遗迹,现状如何?又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从今天开始,本报“探秘频道”将推出“‘海丝’遗迹探寻”系列报道,追寻“海丝”的传奇故事。(本网记者 苏禹成 杨清竹 萧镇平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