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历史上有座开元寺 规模曾超泉州开元寺
王连河研究智堂和尚立的圹志铭
发现
住持父母圹志铭
记录漳州开元寺
在漳州龙之斋红史馆馆主王连河先生家中,记者见到了一块圹志铭。“为了这块圹志铭,我整整跟踪了4年时间”,王先生介绍,这是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的端石碑,整方志石面貌完好如初。上方篆书题着“东壁处士戴公圹志铭”,志文29列44行,行文为阴刻小唐楷,竖排右起,标题、前款和正文三部分共计1153字。为漳州开元寺住持智堂和尚为其父母合葬墓所立。不过通篇志文却差不多用了1/2的篇幅在介绍智堂和尚,由此带出一段泯灭于历史长河之中的漳州开元寺史实。
志主名瑞,字以昌,号东壁,世居龙溪湖山。志文载,志主戴东壁娶黄氏,育有子女五人。三个儿子分别叫观保、观助、观奴;两个女儿分别叫观娘、观妹。元代末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戴东壁带着三儿子观奴去拜访亲友,“访亲旧于漳之开元禅刹,刹之耆旧光叟者,观奴乡人也”。和尚光叟见观奴长相不错而且很聪明,就想收他当徒弟,继承佛法衣钵。考虑到世道混乱,父亲同意让儿子出家拜师,光叟为他取了个法号智堂。
智堂在光叟和尚教导下,潜心学习佛法,由于慧根聪颖,佛家经典很快熟稔于胸。光叟很器重他,传授的东西也多,学生取得的成就也大,很快声名在外。
龙岩资寿禅寺没有当家人很久了,听说智堂的才能就跑到三百里远的漳州把他请回去当住持,过了几年,寺庙就富裕了起来,从此寺田回收,僧人回归,香火续旺。智堂由此深受当地民众推崇。漳州开元寺的僧众们了解到智堂和尚在资寿禅寺的成绩,就把他又从龙岩请回开元寺当住持。“不数载,开元果能兴废举坠,寺之财谷由之而积丰,山门之颓圮因之而轮奂。一郡人士咸称为得人智堂上人”。
“由于现有的文献记载中记录咱们漳州开元寺的东西不多,除了唐朝和清朝有文字,其他朝代大多没有,这个碑记录了漳州开元寺明朝的一段经历,也就显得难能可贵了”。王连河称。
史料
元时坍而重建
规模全省最大
其实,漳州的开元寺可追溯到唐朝。
东晋以后,中原人口几度大批南迁,进入漳州流域,佛教信奉随之传入,漳州佛教徒渐多,寺庙兴起,渐有闽南佛国之称。
唐开元四年漳州郡治迁李澳川(今漳浦县城),开元年间(713-741年)唐明皇李隆基命令全国各州都要建立佛寺,取名“开元”。据《龙溪县志》记载:“先是嗣圣建于漳浦,至是移州治,遂并移焉”。于是,开元寺就选择建在芝山山脚下。
“后来,唐武宗兴起的会昌法难,也就是排佛运动,结果很多寺庙被毁。据记载,当时全国佛寺毁了4600多所,260500名僧尼被迫还俗,咱们漳州的开元寺在当时也难于幸免”。对漳州文史颇有研究的汪海泉先生告诉记者,当时三平祖师义中大师就在漳州开元寺出家,会昌法难发生,只好躲到现在平和三坪山,一直到宣宗主政的时候,当时的漳州刺史郑薰才把义中大师请回来主持开元寺,据《福建佛教史》载:“旬岁内,寺宇一新,因旧额标曰:‘开元’。”
元朝元贞年间(1295-1296)漳州开元寺坍而重建,并将芝山下的西湖净慧院并入,全名:开元净慧万岁禅寺,重建后的开元寺规模比泉州开元寺规模更大,居全省各州佛寺之首,按《龙溪县志》记载:“并西湖净慧院入之,赐今额。中有正殿、藏殿、法堂、戒坛、应真阁、千佛阁、鲸音楼、咸通碑、御经楼等,制极弘敞,为诸州禅冠。”寺内收藏有铜铸的唐明皇塑像,有宋太宗亲笔书写经书120卷,宋仁宗书写的篆字“明堂”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