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乡村振兴“345”示范工程实施方案》解读

闽南日报   2018-07-10 08:44

­  日前出台的《漳州市乡村振兴“345”示范工程实施方案》,聚焦“精准”和“实效”,加快破解“三农”发展“瓶颈”,多部门联手打造乡村振兴“生态系统”,力争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  我市将重点抓好长泰、东山、南靖3个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其中,长泰将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打造生态宜居的示范样板;东山将凭借滨海优势,大力发展高效外向的特色现代农业,打造产业升级的示范样板;南靖将结合全域旅游建设,整合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等要素,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

­  同时,我市将从做强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延伸公共服务、吸引返乡创业人才等方面着手,重点建设40个示范乡镇(场),打造城乡融合的示范样板;从实施产业兴村富民、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等方面着手,重点建设500个示范村,通过县乡村联动,为全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示范样板。

­  围绕产业兴旺

­  推动特色现代农业发展

­  我市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持续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和村集体增收。

­  通过引导特色农产品生产形成聚集区,我市将大力促进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提高产品品质,培育特色品牌,做强做大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水产、畜牧、花卉苗木、林竹、中药材等九大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两朵花、三泡茶、四珍菌、六条鱼、十大果”特色农产品品牌。

­  同时,我市将在产业中积极注入生态、休闲、旅游、康养等功能,开展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力争打造出一批星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旅游村,促进“产村人文”有机融合,持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在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打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的同时,我市还将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合作共营等方式,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  此外,我市还将积极鼓励乡贤人士、企业家等回乡创业,带领村民共同发展,并进一步加强对台农业产业对接,鼓励台商、台农引进推广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引导漳台农业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台商、台企密集地区还将突出乡村旅游、精致农业等方面交流合作。

­  围绕生态宜居

­  延展“生态+”效益

­  我市将通过彻底拆除农村废旧建筑、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推动化肥农药施用减量化、营造乡村生态景观林等方式,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  同时,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方便适用、文明卫生、环保节能”原则,着力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力争在2018年实现公厕新建或改造提升全覆盖,到2020年实现乡镇(场)所在地每万人3-4座公厕、每个村庄有1个以上水冲式公厕,粪便污水达标排放。

­  此外,我市还将把污水垃圾处理费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配套完善污水垃圾处置体系,建立起长效管护机制,对各类纳污坑塘、沟渠进行专项整治,力争全面实现农村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垃圾日产日清、卫生保洁常态化,严防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下乡村。同时,我市还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远程监控与管理平台物联网,实现污水处理科学管控,加快建设绿色生态村庄。

­  围绕乡风文明

­  繁荣活跃农村文化

­  我市将启动新一轮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  同时,我市将着力编辑整理村庄历史,积极传承农村优秀乡土文化,大力弘扬发展红色文化、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畲族文化等传统文化,并探索乡村移风易俗新模式,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  此外,我市还将继续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加快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力争每个县(市、区)每年建设10个文化讲堂,每个县(市、区)每年组织开展文化精品进乡村、文化惠民志愿服务等活动10场次以上,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力争到2020年所有示范村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

­  围绕治理有效

­  构建和谐乡村新风貌

­  我市将积极开展“平安乡村”建设,全面推进“雪亮工程”、网格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在示范乡镇(场)实现“发案少、秩序好、基础牢固、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示范村实现“无刑事案件、无越级上访、无群体性事件、无邪教活动、无黑恶势力及黄赌毒等治安突出问题”。力争到2020年,示范乡镇(场)、示范村达到新一轮平安示范乡镇、平安示范村创建标准。

­  同时,我市将把科技特派员工作与县域科技创新、农业农村发展和精准扶贫相衔接,在示范乡镇(场)成立科技特派员服务小组,力争实现示范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通过扎实推进村集体经济“领跑”行动,我市还将盘活闲置的厂房、仓库、山地等集体资产,发展民宿、农家乐等,带动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破壳消薄”。力争到2020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年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收入10万-50万元的村,增长15%;收入50万-100万元的村,增长10%;收入100万元的村,增长5%。

­  此外,我市还将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深化村主干职业化管理,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力争每个县(市、区)每年树立两个以上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先进典型和1个以上“六大员”开展服务的先进事迹。

­  围绕生活富裕

­  不断提升乡村生活水平

­  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我市将全面推进农村道路建设,巩固“村村通”成果,并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力争实现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以上,电视、电话、网络、邮政等通信服务设施齐全、信号畅通,所有行政村通高速宽带。

­  同时,我市将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加快建设一批乡镇敬老院、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服务设施,并不断提高示范村防汛防灾能力,力争2018年全部纳入村级防汛责任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公办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示范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0%以上。

­  此外,我市还将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确保实现特困人员供养应保尽保、贫困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并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提高农村低保标准,严格落实“低保兜底扶贫”。在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同时,我市还将积极改进帮扶方式方法,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记者 蔡柳楠 通讯员 彭宏椿)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漳州:水环境治理有望1月底前完工
  • 东山:蓝碳红利反哺村民
  • 平和:生态种养 好“钱”景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