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打“林语堂”名人牌 专家:须做出名人味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兆胜(左一)接受本网记者采访
林语堂是漳州的一张城市名片,如何打好值得探究
林语堂
闽南网10月30日讯 昨天,海峡两岸林语堂学术研讨会继续进行,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行来到平和坂仔镇,参观林语堂故居。就在前天,专家学者在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村林语堂纪念馆,就“语堂世界,世界语堂”这一中心议题进行交流(详见本网昨日报道)。
天宝镇和坂仔镇,作为林语堂的祖籍地和出生地,这一段时间来,都在兴建林语堂的相关纪念场馆,如何看待二者之争?平和欲将坂仔打造成世界级的文学小镇,这是否能使平和这一旅游项目发展起来?对此,专家们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记者昨日获悉,在平和坂仔林语堂故居旁的坂仔镇中心小学将搬迁,而小学所在位置,将建一座小教堂,这一片区域,都要恢复林语堂幼时生活的原貌。据林语堂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原本就是坂仔教堂,林语堂的父亲是传教士,林语堂在教堂里出生。
【谈诺奖】
莫言获奖,林语堂有功劳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兆胜博士说,林语堂的幽默、闲适的性格、作品风格,与他幼时的生长环境息息相关,林语堂文学是一种“精神瑜伽”,“通过他的文字,褪去烦躁,净化心灵,让精神上升一个层次”。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肖百容则说,林语堂曾四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他是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我觉得现在莫言能获得诺贝尔奖,也有林语堂的功劳,中国有很多出色的文学家,但是他们不能很好地做到与世界文学的接轨、融合,这方面,林语堂做得很出色,他首先走向世界,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文学打开了一扇窗口。”
【谈故里之争】应良性竞争,捆绑发展
芗城天宝和平和坂仔,争相打出“林语堂”这一张名片,发展旅游项目,在不少人看来,两地正在上演PK,争夺文化名人资源。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兆胜博士说,文化名人,很多地方都像抢注商标一样争夺,是好事,但在过程中,竞争要良性。天宝是祖籍地,坂仔是生长地。王兆胜说,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如果没有坂仔,天宝的林语堂纪念馆显得空洞,毕竟那里没有留下林语堂的生活印记。但是天宝的林语堂纪念堂也有本身的作用和价值,因为在市区,便于游客参观和一些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对推广林语堂文化起着桥头堡的作用。“有竞争才能促进,两地应该资源共享,共同合作。”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江震龙说,两地旅游项目的内容其实不冲突,各有侧重点,两地应该捆绑起来,形成一条林语堂文化旅游的产业链,这样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