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玩”收藏 淘到78年前卖儿契
在王连河的藏品中,这红纸黑字,记录了78年前的一次卖儿经过
出场人物:王连河(漳州市“龙之斋馆主”)
人物看点:酷爱收藏与毛泽东、漳州地区历史有关的物件,还注重研究藏品背后的历史
“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段令人着迷的历史,挖掘藏品背后的典故,是我‘玩’收藏的兴致所在。”一谈起收藏,王连河就津津乐道。
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连河踏进了“收藏圈”。有一天,在漳州本地一家媒体工作的王连河,路过漳州市区一片即将拆迁的民房,发现一处民房外放着一尊毛泽东石膏像,出于对毛泽东的尊敬与热爱,当时王连河马上掏钱向物主买回那尊石膏像。没想到此后,王连河就迷上了收藏与漳州地区历史沿革有关的物件,并从此“一‘玩’不可收”。毛泽东像章、漳州产香烟的烟标、民国时期漳州籍画家的画作、旧中山桥建桥的《合同书》、漳州机场维修建设的《合同书》、漳州开元寺的墓志铭等物件,都进入了王连河的收藏视野。
淘到中意的物件自然满心欢喜,但在王连河看来,挖掘出藏品背后的历史,更令他有愉悦感、满足感。一有时间,他都会一头扎进已收藏的物品中,对藏品仔细考证,充分了解藏品的“前世今生”。
三年前,王连河在漳州古玩市场淘到了一张记录买卖小孩经过的信札。这张信札红纸黑字,长23厘米、宽27厘米,用工整的楷书抄写,虽然纸边略有破损,但保存相对完好。经王连河用心考证,这封信札的内容为,78年前泉州一位母亲为生活所迫,在正月初七“写字过银”,不得已将四周岁的亲生儿子卖给他人。而信札落款日期“癸酉年正月十七日”,即阳历1933年2月16日。
王连河说,这封信札的内容真实地反映了上世纪30年代泉州地区买卖儿女的情况,这对研究民国时期闽南(泉州)地区社会、经济、民风、民俗等,提供了重要参考史料。
“考证出藏品的典故,然后集结成册,这是我退休后最大的愿望。”对于探索藏品背后的历史,王连河仍痴心不改。(本网记者 林深圳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