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乐漳州南词 盛近两百年“香火”难续
漳州一些民间古稀老人,自发组建南词古乐队(资料图)
漳州南词第六代传人苏水泉致力整理南词曲谱
闽南网8月2日讯 它始于初唐,有“霓裳之曲”之美称,历朝传承,被视为“国乐”;它还与台湾的“十全腔”一脉同宗……
这座悠悠古城里,一种宝贵的民间文化瑰宝——漳州南词,从传入到兴盛,传承了六七代人,写下近两百年的历史。
2002年左右,漳州一些民间古稀艺人,自发组建南词古乐队,使得这个与南音一样古老的“音乐活化石”重新焕发了活力。而后,它被列为“省级非遗”。
不过,这些民间努力并没能如愿,南词乐队的表演迄今已“休眠”快两年了,唱词的韵律也慢慢没了曲味儿,乐队中,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这些现状,无疑在昭示着:南词“香火”的守护,愈发艰难。
漳州古城开发办公室相关人员称,古城步行街建成后,还会安排一些传统工艺或曲艺入驻,这样可以增加古城的韵味,南词符合这个原则。他表示,将会向上级有关领导建议此事。
辉煌
在漳州传承近两百年
50年前受热捧
位于漳州市区浦头港的霞东书院,是漳州市区仅存的古代书院;而“霞东钧社南词古乐队”——漳州唯一的南词乐团,就是在这里活动。
南词是什么?是不是南音?
“南音是南音,南词是南词,两者没有任何关系,简单地形容吧,南音是以闽南话为唱腔,而南词是古代官话,即普通话。到现在已经传承了六七代,近两百年。”南词乐队队长蒋亚明说。
“漳州的南词是从江西赣州流传过来的。据漳州南词五代传人颜荣谐介绍,是在清道光年间(1845年)时,由漳州府总爷(称和尚总)从江西带来的。”漳州市艺术馆工作人员徐钰,曾对漳州南词的传承做过考究,“而据江西赣州文化馆的考证,赣州的南词又是从江苏苏州流入的”。传至民国年间,第四代传人杨瑞庵和高歪,在漳州闹市区浦头建立霞东钧社,南词开始有组织地进行表演。到上世纪30年代初,霞东钧社成功创演了“踩高跷南词戏”,引起极大的轰动。
“而在上世纪60年代左右,南词一出,可谓人山人海,浦头港一带的百姓都以拥有这项艺术瑰宝为豪。”漳州市艺术馆馆长王燕成说,所以,当时只要有演一场戏,在当地绝对是大事,周边群众都会争相来看,所以当时南词的知名度很高。
“文革”期间,南词乐队都解散了,很少集中演奏了。直到1999年,霞东钧社才开始恢复活动,作为漳州南词第六代传人苏水泉,把自己30年来精心保存的“公尺谱”等曲词古谱公之于众,供专家研究考证,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古乐南词的魅力。
2002年,热心人捐修霞东书院,焕然一新后,老人们把所有的乐器都搬到霞东书院里,老人们即是书院管理者,又是南词古乐队的成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