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乐漳州南词 盛近两百年“香火”难续
现状
南词乐队停演近两年濒临消逝缺传承人
蒋亚明和队友苏龙根,两人都已到古稀之年,每天只能来书院泡泡茶,聊聊天,已经快两年了,南词乐队都没有演出了。
南词乐队队员们平均年龄都近70岁了,而省级非遗传承人蔡锦波老人更已达82岁高龄,他们大多是从上一辈浦头港老艺人颜荣谐老人那,习得这门技艺。
每每说起久不弹奏的南词,大伙心里都很不是滋味。除了几位会乐器却少有机会表演的“男艺人”外,南词需要的女唱将,如今已经无人会演绎了。
几年前,这群老人曾四处奔波,从漳州各所艺校,请来学声乐的学生来学习,而学习唱南词的学生只能根据流传下来的曲谱,重新找感觉哼唱,老人再凭着记忆指导,“是否是原先的韵味”。只是,一批批来的学生都没能留太久,最终因为种种原因,南词许久再无年轻血液加入了。为此,南词艺人颜清泉老人,还曾收一位来学唱的学生做干女儿,“本想看看能不能留住她,可惜后来她还是到外省去了”。
种种努力,都没能让南词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大家都爱流行音乐,南词可以说在漳州地区都是鲜为人知的,如果有个20多位年轻人愿意组成团队,来学习,然后把南词整理录歌,那就完美了。”蒋亚明时常这样憧憬。
而最让王馆长忧心的并不是乐手的传承,而是歌者。
“南词行腔有特殊的古朴韵味,而这种韵味无法通过文字记录”。曾尝试学唱的李福平,经过对谱曲的仔细揣摩,唱出的韵味得到老艺人们的肯定,当时的李福平正在录制一期关于南词现状的片子。
“就是这样,就是这个味道,当时连来霞东书院的香客,都被吸引过来,纷纷赞叹哪来这么好的音乐。”李福平说。不过,当李福平深入了解南词目前的现状后,内心却十分沉重,“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我们的音乐工作者,该为这濒临消逝的民间音乐活化石——南词,做些什么?”这段发人深省的话,是李福平为南词所拍的纪录片中最后出现的文字。而这段话,震痛了每位接触过南词且惊叹的人们。
出路
可否走“文化产业化”之路?
“政府有关部门再不重视,肯定会消逝得无声无息。”苏水泉很揪心,最近,他也多次和队友们及漳州市艺术馆联系,来回奔走呼吁。
“经费是很大的难题,南词乐队虽归市艺术馆负责,但馆里并没有多余经费。”王燕成说,为了将南词推广并保护,他多年来一直尝试各种努力。他曾联系了中国音乐学院,试图通过该学院的资源库,保护推广南词,不过因各种原因,最终没能实现。
“可以通过文化产业化进行传承与保护。”漳州市政协委员王少华说,但是这可能较难,漳州开始建古城,可以尝试把南词引到古城里去。
“这个想法不错。”漳州古城开发办公室相关人员称,古城步行街建成后,还会安排一些传统工艺或曲艺入驻,这样可以增加古城的韵味,南词符合这个原则。他表示,将会向上级有关领导建议此事。
□相关链接
南词渊源
原是宫廷鼓乐流落民间,江苏扬州为民间发源地,后形成两路分支,漳州南词属“赣州一派”
南词音乐是民间优秀乐种之一,根据史书记载,南词始于唐初,唐明皇时盛行于宫廷唱吟歌舞,总称为“霓裳之典”,由于南词多授予官宦子弟,见闻较少,至清末才逐步传至民间,并盛行于江南一带。
此后,随着艺人流徙,以江苏扬州为发源地,南词兵分两路,一路沿江浙一直传到福建的南平、将乐一带,其中,南平南词相传是从滩簧小调发展来的,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滩簧小调从苏州传入南平,并与闽北的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原为滩簧小调,唱、白均用苏州“土官话”,以唱为主,间以说白。曲调有“大调”与“小调”两类,以南词八韵为其基本调;一路则至江西赣州,而漳州是属于赣州一派的。
南词主要使用的乐器有扬琴、北琵琶、北三弦、北月琴、笙、二胡、椰胡、苏笛、北箫、唢呐、击鼓、古筝等。演出主要以坐唱形式,演唱者与乐手没有严格的区分,开始以打击乐开场,然后奏前奏曲转入演唱,终唱仍有后奏。剧本均是按戏曲程序安排编写,有人物角色,介、引、唱、念、白、动作和摹拟,这些曲目只要脸部化妆、穿上戏服、配上动作即成一出戏。
“漳州南词还保存着原汁原味。”漳州南词第六代传人苏水泉说,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江苏、江西的南词已融入其他的音乐元素,漳州南词还保留了如此原汁原味的古代宫廷逸韵,极为罕见。
此外,“漳州南词和台湾的十全腔有很紧密的联系。”王燕成说,台湾十全腔圣乐团教授赖锡中比对了两岸的剧本曲牌后,就发现和漳州曲牌有一部是一样的。
赖锡中认为,台湾的十全腔和漳州的南词同宗同源,都源于江苏的滩簧,且演唱风格都是坐唱形式,演唱者与乐手均没有严格分工,且唱腔与说白都用“官腔”等,歌词、风格一模一样,是同源同宗的一对民间音乐姐妹花。目前,十全腔在大陆以漳州为主;在台湾主要在高雄、屏东一带,共有40个乐团,最大的一个乐团达100多人。
“所以传承南词,对两岸文化的交流也能起到重要作用。”王燕成说,南词在漳州传承了六七代,近两百年,而且还传到台湾去了。(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萧镇平 郑娟娟 戴江海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