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漳州 > 漳州新闻 > 正文

爱心助学:要知道感恩,把爱心传下去

2012-07-26 07:35 来源:闽南网 0

  学子档案19

  姓名:杨沛羽

  家庭住址:平和县芦溪镇连城村

  毕业中学:漳州一中

  高考分数:630分(理科)

  录取院校:中山大学

  闽南网7月26日讯 平和县芦溪镇连城村,是个四面环山的村子。交通阻隔,让村子与更多的现代化绝缘。

  不过,求学的希望在这里升腾。走出环山去看一看吧,学子们的想法,慢慢地,也都成真了。

  杨沛羽,是今年村里的一名高考学子。630分的高分,被口耳相传,这也让他成了村子里的“名人”。当然,称赞声中,还少不了村民们对杨家的羡慕:女儿去年考上本二,今年儿子又被中山大学录取,不简单!

  父亲杨仁杰,是村里的医生,行医20多年了,有过到城里开诊所的念头,但一想到村里的年迈老人和留守儿童,因为有感情了,心软了,也就一直没有实现这个想法。甚至有时,遇到同样穷困的病人,先看病,出诊费赊着。

  还有一个多月,儿子就要开学了,杨仁杰本该高兴,可又遇到了难题:去年为了女儿上学的事,借了五六千外债还没还,儿子的学费不知道从哪筹措。

父亲收入虽少,却坚守农村行医

  5年前,杨仁杰在镇区租房开了一家诊所。“开诊所听起来不错,其实每个月收入只有500多元。”老杨坦言,他行医已经20多年了,但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连镇区都十分冷清,只有老人和孩子在家。而在农村行医,并不像城里的诊所一样,等病人上门看病,大多数是要出诊的。为了给孩子多筹集一点学费,老杨说,只要病人有需求,即使三更半夜也会出诊。“最远的我到过西新村出诊,给一位老人看病,来回路程大约14公里,只赚10元钱。”

  在出诊中,老杨也经常遇到贫困的家庭,“如果没法直接付清的,先治疗,让他们赊账”。

  因为一家人的收入有限,2003年,妻子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做清洁工、当保姆。

  而在村里,有几家诊所关门,到县城或者漳州市区重开了,老杨也想过到市区或县城发展,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父亲78岁了,离不开人,而村里像父亲一样的老人还很多,感冒发烧都会找他,已经和村里的留守儿童、老人有了感情,“我很需要钱,但这里的人更需要我,我不忍心离开他们”。

儿子

心存感恩,要将爱心传下去

  一身已经洗得有点发白的校服,杨沛羽还穿着。“校服挺好看,又吸汗,穿着很舒服”。

  在杨沛羽看来,校服是他最新、最时髦的衣服了。

  杨仁杰说,高中3年,儿子就没买过一件新衣服,饮食上,基本上只买青菜,不买肉菜,10块钱解决一天三顿饭。

  “一天10元的饭钱,对于我爸爸的收入来说,已经很奢侈了。”杨沛羽说,已经十多年了,父母拼命工作,平时又节衣缩食,还要照顾年迈体弱的爷爷,其余的收入全部供他姐弟俩读书,已经很不容易了,家里现在连电视都没有买。

  2003年,家里当时没有钱,奶奶生病了却没能及时救治,去世了,母亲只好外出打工,“那一年起,我就想好好读书,来回报父母。”3年前,杨沛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漳州一中。

  高中3年,是辛苦的,不过,杨沛羽也收获了诸多感动。

  “老师和同学并没有因为我的家境看不起我,相反,给了我很多关爱。”第一年,学校为他申请了500元助学金,第二年1200元,第三年3000元。

  “这些钱对我家来说,就是雪中送炭,我觉得人要知道感恩,把爱心传递下去。”这是杨沛羽的心愿。他说,工作后,送出的第一份感谢,就是为父母买台电视机,然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陈群 戴江海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帮他人代还贷款 滚大雪球压垮自己
下一条:百元捆钞少13张续 银行先补回1300元
24小时新闻排行榜